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984章 晋绥军军心涣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门的哨兵偷偷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说话:“听说中阳县城的弟兄投了八路军,发了粮食,还能回家看婆娘……”

“别瞎说!”小队长呵斥道,可他自己也摸了摸怀里的家书——婆娘在信里说,儿子得了急病,没钱抓药,只能在家等死。

这时,城外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紧接着是喊话声,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暂编30师的弟兄们!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回家的发路费!”

哨兵们探头往城外看,月光下,八路军的宣传队举着灯笼,正往城根下贴传单。一张传单飘进城墙,小队长捡起来一看,上面画着个士兵揣着银元回家,婆娘抱着孩子在门口等,旁边写着“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队长……”一个年轻哨兵声音发颤,“要不……咱也投了吧?”

小队长捏着传单,指节发白。远处的司令部里,李效曾还在给佐藤打电话,求他再给些弹药,可电话那头只有忙音——佐藤早就睡了,哪里会管汾阳的死活。

风陵镇的指挥部里,阎长官对着油灯枯坐。桌上摆着两封电报,一封是国府的,写着“晋绥军与敌勾结,令行禁止”;另一封是日军的,说“若愿归顺皇军,可保风陵镇安全”。

“勾结?”他冷笑一声,把国府的电报揉成一团。当初日军进攻太原,是国府让他“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如今他跟日军虚与委蛇,倒成了“勾结”。墙角堆着十几个木箱,里面是他搜刮来的金银细软,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可没了兵权,这些东西又能护他多久?

“委员长是记恨我当年跟红军搞‘晋西防共’吧……”他喃喃自语。当年他为了保住地盘,既防红军又防日军,结果两边不讨好。现在晋绥军被八路军打得节节败退,国府正好借“通敌”的由头把他踢开,省得还得给他发军饷。

这时晋绥军的朱参谋长走进来,低声说:“长官,风陵镇的百姓在外面请愿,说要加入八路军的游击队……”

“让他们去!”阎长官猛地拍桌子,“一群白眼狼!当年我给他们分地,现在倒好……”话说到一半,却卡住了——那地本就是从百姓手里抢来的,分出去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打仗。

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引擎声,阎长官眼睛一亮:“是不是国府的人来了?”他冲到门口,却看见日军26师团的副官站在车旁,手里拿着份协议:

“阎长官,黑田重德将军说了,只要签字归顺,将来晋省的八路军消灭后,全部归您管,还能给您一个‘晋省自治政府’的头衔。”

阎长官看着协议上“日中亲善”的字眼,突然觉得一阵恶心。他转身回屋,从床底拖出个木箱,里面是套崭新的国军军装——那是他年轻时在保定军校的制服,一直舍不得扔。

“告诉黑田重德,我阎某人好歹是国军上将,死也不当汉奸。”他把军装套在身上,虽然紧绷,却挺得笔直,

“给武汉发最后一封电报,就说晋绥军愿全军编入国军序列,随时参加武汉会战,战死沙场,以证清白。”

朱参谋长看着他颤抖的手,知道这不过是最后的体面。武汉会战正打得惨烈,国府根本没空管一支败军的死活,这封电报,注定石沉大海。

窗外,风陵镇的百姓举着灯笼往城外走,嘴里喊着“欢迎八路军”,灯笼的光在夜色里蜿蜒,像条温暖的河。阎长官摸了摸军装领口的徽章,上面的“青天白日”已经锈迹斑斑。

拿下中阳县的第三天清晨,马子华的信使骑着快马冲进县城,手里举着封信,一路喊:“汾阳有消息了!”

陈振华正在给伤员换药,闻言立刻接过信。信上是马子华潦草的字迹:“汾阳县城2个团愿投诚,李效曾带着残余不到2个团的兵力往吕梁县城逃跑,请示是否追击。”

“不追。”陈振华把信递给徐虎,“让马子华收编投诚的队伍,清点物资。咱们去吕梁县城。”

“徐团长,你安排侦查团的一个营,到汾阳县城将那两个团收编,同时让马子华去吕梁劝降,他不是和吕梁的暂编30师师长史泽坡很熟吗,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我们现在最好的结果。”

他指着地图上的吕梁市,那里是晋绥军在晋西的最后据点,“拿下它,整个吕梁就和太原以及黄河西岸连成一片了。”

李战龙凑过来看地图:“吕梁市有晋绥军一个暂编师,还有日军的一个步兵小队,如果再加上李效曾东两个团,怕是不好打。”

“越是难打,越要打。”陈振华用红笔圈住吕梁县城,“日军的步兵小队是来监督晋绥军的,他们本就不是一条心。咱们先围而不攻,派人去城里贴传单,告诉他们,八路军是来帮百姓过日子的,不是来打仗的。”

尤太中,徐虎和李战龙笑着点头:“昨天马子华还说要跟着去吕梁市,帮咱劝降暂编30师呢!”

中阳城外的操场上,被俘的晋绥军士兵正在宣誓加入八路军。刘二捧着新领的灰布军装,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军旗敬礼时,手都在抖。他转头对身边的同乡说:“咱以前跟错了人,现在总算找对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