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993章 与暂编42师谈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发。”李副师长重新上马,声音比刚才沉了些,马队踏着城外的黄土路前行,蹄子扬起的烟尘粘在裤腿上,很快就结成了一层土壳。

远处的山脉像一道墨绿色的屏障,山坳里隐约能看到日军据点的炮楼,黑黢黢的炮口正对着县城的方向——那些本该是他们共同敌人的家伙,此刻却像在冷眼旁观这场决定晋西命运的博弈。

骑马走了约莫二十多分钟,前方的官道渐渐开阔起来,路边出现了零星的村落。一个放羊的老汉蹲在土坡上,看到马队时慌忙赶着羊群往山沟里躲,嘴里还念叨着“兵爷饶命”。

李副师长勒住马,让警卫员丢过去两个窝头,老汉接住时手都在抖,这才看清他们臂章上的“晋绥军”字样,眼里的恐惧变成了茫然。

“老人家,前面到十里铺还有多远?”李副师长问道。

老汉指了指前方的一道河湾:“过了那道河,再走三里地就是了。听说……那里驻着八路军的大部队,炮管子比碗口还粗呢。”

李副师长谢过老汉,催马过河时,听到警卫员们在低声议论。

“听说863旅的枪法准得很,老远就能打穿钢盔。”

“我哥在35军,说陈旅长打仗跟拼命似的,上次打忻州,亲自带着敢死队爬城墙。”

“要是他们不肯信咱们,会不会……”后面的话没说出口,却像块石头压在每个人心上。

李副师长把缰绳勒得更紧了。他想起温浩桐送他出城时说的话:

“咱们是去求合作,不是去打仗,腰杆要挺直,但态度要诚恳。”可一想到61军那两个被打残的师,想到汾阳城里七千多俘虏的惨状,他的腰杆就怎么也挺不直。

过了河湾,官道两旁没有砍倒的玉米地越来越密,秸秆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有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

突然,玉米地里传来一声清脆的拉动枪栓的声音,紧接着是一声断喝:“站住!什么人?”

马队猛地停下,警卫排的士兵下意识地摸向腰间的枪,却被李副师长喝止:

“都别动!”他翻身下马,举起双手往前走了几步,看清玉米地里站着四个八路军哨兵,穿着灰布军装,帽檐压得很低,枪口却稳稳地对着他们。

“我们是晋绥军暂编42师的,我是副师长李成明。”李副师长的声音尽量放平和,

“特来求见陈振华旅长,有要事商谈,绝无恶意。”他示意警卫员打开帆布包,

“这些是我们的凭证,都是跟八路军交往的记录。”

一个哨兵上前检查时,李副师长注意到他的手指关节上结着厚厚的茧子,枪托上还刻着一个“抗”字。

哨兵翻看着电报底稿,眼神从警惕渐渐变成了审视,最后朝身后打了个手势。很快,从玉米地里又走出十几个士兵,带着他们往十里铺的方向走,枪始终没有放下。

越靠近营地,气氛越紧张。路两旁的土坡上不时能看到隐蔽的机枪阵地,伪装网和玉米秸秆把炮口遮得严严实实,却能隐约看到炮身上的寒光。

一个背着电台的通信兵从旁边跑过,腰间的铜号叮当作响,嘴里还喊着“各营注意,加强警戒”,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干练。

离营地还有一里地时,他们被拦下了,一个戴着眼镜、穿着老旧衣服的干部走上前,自我介绍是863旅作战科的张科长。

“李副师长,陈旅长有请。”他的目光扫过马队,最后落在李副师长身上,“不过按规矩,您只能一个人进去,其他人得在这儿等着。”

李副师长犹豫了一下,点独自走进营地的瞬间,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没有想象中的刀光剑影,战士们正忙着晾晒刚缴获的粮食,几个炊事员蹲在大锅前蒸馒头,蒸汽里飘着麦香。

不远处的空地上,十几个晋绥军俘虏模样的人正帮着抬木料,八路军战士还递水给他们喝,看不出半点敌意。

“这是从汾阳过来的俘虏,经过教育,不少人都愿意参加抗日。”张科长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解释,“陈旅长说,只要不是铁杆汉奸,都该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李副师长的心跳慢了些,他跟着张科长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帐篷,看到战士们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还有的围着一个老兵听他讲打鬼子的故事。

一个年轻战士手里拿着本《论持久战》,看得入了迷,连他们走过都没察觉。

营地中央的土坡上,搭着一个简易的指挥部,几根木杆支着帆布,门口挂着一张巨大的作战地图。

一个穿着灰布军装的身影正背对着他们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根木棍比划着,裤腿上沾着泥点,袖口还磨破了一块。

“陈旅长,暂编42师的李副师长到了。”张科长喊道。

那人转过身来,李副师长的呼吸猛地一滞——眼前的陈振华比传闻中年轻得多,约莫二十不到,脸上带着风霜,眼神却亮得惊人,像藏着两团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