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里的油快烧尽了,陈振华换了盏新灯,火苗"噗"地跳了一下,照亮了地图上用绿笔圈出的"省政府大院"——那里是日军司令部。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陈振华终于直起身,活动了下僵硬的腰。作战参谋递来一碗热粥:"旅长,喝口粥吧,熬了一晚上了。"
他接过粥碗,目光却没离开地图:"独立七团到哪里了?"
"刚过古交县,离太原还有五十公里。"周卫国参谋翻开记录本,
"他们问要不要急行军?"
"不用,副总指挥还没有到呢,让他们注意行军掩护,别被小鬼子的侦查飞机发现。"陈振华喝了口粥,"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急行军。"
地图上的红线蓝线依旧纵横交错,但此刻在他眼里,已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无数战士的脚步——386旅的770团正在奔向晋源镇。
所有炮团的炮手正在做最后的检查,独立四团已经在太原城外待命,独立七团今晚抵达太原城外围,770团今晚抵达太原城北,115师的队伍,已经抵达阳曲,120师的队伍,也已经从静乐县出发,独立12团、独立13团、独立14团、独立15团、新九团、新十团,这些队伍也将于今晚抵达,总部也是今晚抵达,所有八路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洪流,冲垮太原城的壁垒。
陈振华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指挥部外的战马。他的靴子踩在沾满朝露的草地上,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朝着太原城的方向,坚定而执着。
太原城北的临时指挥部是用帆布和圆木搭成的,晨光透过帆布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陈振华站在沙盘旁,看着通信兵用红漆在南门位置插上代表独立四团的小旗,又在西门插好独立七团的红色标记,在东门插好了特战团的红色小旗,北门插上了115师的蓝旗,西门插上129师的蓝旗,西北插上120师的蓝旗。
指尖轻轻拂过沙盘边缘——那里铺着一层细密的黄土,是侦察兵特意从太原城墙根下取来的,连土壤的湿度都与实地别无二致。
"旅长,总部的马队已经过了晋中县城,还有2个小时就到。"周卫国低声提醒,目光扫过沙盘上密密麻麻的标记。
黑色小旗代表日军的兵营,白色圆柱体是火炮阵地,绿色方块则标注着晋绥军的防区,连每个堡垒的射界都用白色细线标了出来。
陈振华点点头,伸手扶正一个歪了的日军联队标记:"让侦察连的人再确认一遍,城东煤气厂的小鬼子哨兵换岗时间是不是每小时一次。"
他记得沙盘上标注的是"每四十五分钟",但凌晨收到的最新情报显示可能有变动。
"已经去了,刚才传回消息,确实改成一小时了。"一个参谋递过一张纸条,"
他们还说,煤气厂的储气管有泄漏,小鬼子怕爆炸,没敢在附近架重机枪。"
陈振华接过纸条,用红笔在煤气厂位置画了个圈:"这是个突破口,让特战团记着从这里突,不用爆破,直接用斧头砍开铁丝网就行。"
两个小时后,刚过中午的时候,帐篷外传来马蹄声和爽朗的笑声。陈振华转身时,只见八路军副总指挥大步走进来,军呢大衣上还沾着灰尘,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沙盘上,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好小子,这沙盘做得比总部的还精致!"副总指挥走到沙盘前,弯腰端详着,手指点在"省政府大院"的位置,"小鬼子的旅团部真藏在原晋绥军指挥部地下室?"
"是,侦察兵在对面的钟楼蹲了三夜,亲眼看见那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直野五郎每天早上八点从指挥部侧门进去。"
陈振华递过一张照片,是用望远镜拍下的模糊影像,"地下室有三道铁门,我们标了爆破点。"
副总指挥接过照片,又看向沙盘上的白色细线:"这些是射界?"
“是,用经纬仪测的。"陈振华解释,"每个堡垒的机枪能打到哪里,打不到哪里,都标得清清楚楚。“
“比如北门的三号堡垒,看似能封锁整条北大街,其实街心那棵老槐树能挡住它的射击死角,我们用黄色虚线标出来了,独立七团可以从那里冲锋。”
随行的129师385旅王参谋长凑近沙盘,看着"汾河渡口"旁插着的十二艘小纸船,忍不住惊叹:"连鬼子的巡逻艇数量都摸清楚了?"
"是渔民帮着数的。"陈振华笑了笑,"城南的老渔民张大爷,每天划着渔船在渡口转悠,把巡逻艇的航线、速度都记在烟盒上,昨天特意托人送过来的。"
他指着纸船旁的数字"3","每天早上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六点各巡逻一次,每次三艘。"
说话间,115师和120师的指挥员也陆续到了,帐篷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围着沙盘站成一圈,有人用手指沿着独立四团的进攻路线比划,有人在研究日军的炮兵阵地射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