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手拂去雪花,指尖在"胜利"两个字的标记上轻轻按了按,那里的黄土,似乎比别处更温热些。
晚上八点,太原城东门外的开阔地上,36门九二式步兵炮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准。炮手们跪在冻土上,用测角仪反复测量着与城头的距离,炮口微微上扬,指向东门内侧的日军堡垒。
陈振华蹲在一门炮旁,手指抚过冰凉的炮管,炮身上的弹痕是之前在汾阳战役中留下的,像一枚枚勋章。
“旅长,所有炮团都到位了。”李有才递来一份清单,纸张被风刮得发颤,
“重型火炮团6门155毫米榴弹炮已经就位,九二式火炮团的216门炮分别在东西南北四处炮兵阵地,四一式山炮团的七十二门炮部署在城北卧虎山,博斯福火炮团的三十六门炮守在城西的煤气厂附近。还有从鬼子手里缴获的18门九一式山炮,也按您的意思,部署在了重炮团。”
陈振华接过清单,目光落在“九二式火炮团”那一行。这是他最倚重的火力——216门炮中,有36门是从晋绥军改编部队里筛选出来的精品,炮管磨损小,射程能稳定在四公里以上。
“让四一式山炮团的一营瞄准太原城东门的瓮城,”他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那里是小鬼子的防御核心,有三层沙袋工事,先用榴弹轰开缺口,再用燃烧弹烧里面的机枪巢。”
陈振华站起身,望向城北的卧虎山,那里的炮口正对着日军的炮兵阵地,
“四一式山炮团的任务更重要——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射程比咱们的远,你们得先敌开火。记住,他们的炮藏在天主教堂后院,烟囱旁边那片红砖墙后面,第一轮齐射就打那里。”
白天的时候,卧虎山的炮阵地里,四一式山炮的炮长们正用望远镜观察着天主教堂的方向。老兵王铁柱用粉笔在炮身上画了个十字:
“瞄准烟囱左边第三块砖,那下面就是小鬼子的炮轮,错不了。”旁边的新兵小李紧张地攥着炮弹,手心全是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战役。
“别紧张,”王铁柱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的炮比鬼子的准,他们打三发,咱们能打五发。”
他指了指炮架下的木板,“看见没?这是陈旅长让人铺的,能减少后坐力,准头还能再提一成。”
城西的煤气厂旁,博斯福火炮团的36门炮正藏在废弃的厂房里。这些炮是陈振华从金陵带回的装备里挑出来的,射程比四一式远,射速也快,适合压制敌人的炮兵攻击。
团长李有才蹲在炮群中间,给每个炮组分发着画好的射击表:“等特战团从煤气厂突进去,咱们就对着西门外的小鬼子阵地打,别让鬼子的援兵靠近。记住,炮弹往人群里落,别打空了。”
“团长,那边有个小鬼子的碉堡,打不打?”一个炮手指着三百米外的土坯房,那里架着一挺重机枪。
“不打,”李有才摇头,“留着给120师的迫击炮练手,咱们的炮弹要用在刀刃上。”
月光渐渐升起,各炮团的阵地都安静下来。炮手们有的在擦拭炮管,有的在检查引信,有的则靠在炮架上打盹,养精蓄锐。
“旅长,总部来电,副总指挥让各炮团在总攻前半小时做好准备。”通信兵跑来报告。
陈振华点头:“告诉各团,提前十分钟装弹,听到信号就打。”他看了眼手表,“还有六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