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1001章 阎长官逃亡武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天拂晓总攻,”他放下望远镜,声音冷得像冰,“第一时间打鬼子炮团,给百姓留条活路。告诉各团,见到戴白毛巾的晋绥军别开枪,他们是赵师长的人,早就跟咱们通过气了。”

回到指挥部时,帐篷里的油灯下,副总指挥正对着地图出神。陈振华凑过去,看见他在“太原”和“武汉”之间画了条虚线,旁边写着“民心”两个字。

“你说,”副总指挥忽然开口,“等咱们拿下太原,把百姓安顿好,是不是该办所学校?”

陈振华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光要办学校,还得办兵工厂,让铁匠们别砸铁锅了,改造炮弹。”

“好主意。”副总指挥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等打跑了小鬼子,就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念书,让工人们在工厂里造炮,再也不用躲炮弹,再也不用饿肚子。”

帐篷外的雪越下越大,盖住了战壕的轮廓,却盖不住士兵们的低声哼唱。那是首刚编的歌:“打太原,救百姓,缴大炮,赶鬼子……”歌声穿过风雪,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很远,像在为即将到来的黎明伴奏。

陈振华望着帐篷外的雪光,忽然觉得这寒冷的夜里藏着股滚烫的劲儿——那是五万太原百姓的期待,是千万华北人民的盼头,是比任何炮弹都更有力量的东西。

他知道,明天的炮火会很猛烈,但当硝烟散去时,这片土地上终将长出新的希望。

秋雪落在太原城墙的垛口上,融化成浑浊的水流,沿着弹痕累累的墙面蜿蜒而下,像一道道凝固的血痕。

陈振华站在临时指挥所外搭建的观察哨里,望着望远镜中城楼上突然变得稀疏的晋绥军哨兵,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就在半小时前,晋西的侦察兵传回消息:阎长官带着三万嫡系,已从丘陵镇南下,正往西安方向溃逃,据说要转道武汉,去“证明抗日决心”。

“旅长,独立六团那边来电,柳林县的晋绥军缴械了。”作战参谋将电报递过来,纸张边缘被雪水浸得发皱,

“他们的团长说,看见阎长官的专机从太原上空飞过,往南去了,弟兄们就不想打了。”

陈振华接过电报,指尖在“缴械”二字上停顿片刻。这并不意外——阎长官这一走,等于抽走了晋绥军最后的主心骨。

那些被裹挟在太原城里的士兵,多半是被抓壮丁来的农民,本就无心恋战,如今靠山崩塌,溃散只是早晚的事。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侦查人员裹着一身风雪闯进来,手里扬着一份从空中丢下来的传单:“阎长官这老狐狸,跑之前还撒了这个!说什么‘暂避锋芒,武汉再会’,哄谁呢?”

副总参谋长接过传单,只见上面印着阎长官的亲笔字,通篇都是“抗日救国”的空话,字里行间却透着对晋绥军的弃之不顾。

他冷笑一声,将传单揉成一团:“他这是怕咱们清算他在晋省的旧账。忻口会战那会儿,他为了保存实力,眼睁睁看着友军被鬼子围歼;如今见势不妙,又带着嫡系跑路,把几万散兵丢在太原给小鬼子当炮灰,这就是他的‘抗日决心’。”

雪稍歇时,总部的电报送到了指挥部。副总参谋长展开一看,眉头微微扬起——国府为了催促八路军增援武汉,竟批准了扩编两个师的编制,番号定为366师、367师。

“这是把咱们当救命稻草了,辛苦在武汉的总指挥了。”副总指挥走进来,看过电报之后,才将军大衣上的雪抖落在帐外,

“武汉那边快撑不住了,小鬼子的三个新师团到来,突破了黄陂防线,国军的防线岌岌可危。他们怕咱们按兵不动,这才舍得拿出这两个师的编制。”

副总指挥看过电报之后,将电报放在桌上,指尖敲着“366”“367”两个数字:“这编制来得正好。拿下太原后,晋省的俘虏和地方武装俘虏,还能筛选出五个团,正好充实八路军队伍。”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些冷意,“但别指望咱们按国府的意思出牌——增援武汉可以,但得按咱们的打法来,不能让他们当炮灰填进去。”

副总参谋长点头赞同,目光落在太原城防图上:“武汉的事不急,先解决眼前的。现在城里的晋绥军只剩不到3万,还多是些散兵游勇,真正能打的是那五千鬼子和几百个叛徒。863旅为主攻,有把握吗?”

“有!”陈振华指向城南的煤气厂,“所有作战部队都已经准备好了,保证不让一个鬼子跑掉。”

入夜后原本下着的雪停了,月光像碎银似的洒在冻土上,给战壕镀了层冷光。晚上九点,陈振华裹紧了身上的日军呢子大衣,衣领竖得老高,遮住了大半张脸。

他对临时指挥部的哨兵摆了摆手,说了句“我去巡查一下”,便踏着积雪往前沿阵地走去。

身后的临时指挥部里还亮着灯,副总指挥和副总参谋长还在处理各种总攻前的事情,没人留意到他的悄然离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