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龙听得津津有味。
杜雨、林婉儿和雷小燕听得昏昏沉沉。
花花见状,询问道:“还要继续讲‘研究会’吗?”
高传龙马上道:“继续讲吧!”
花花指了指杜雨、林婉儿和雷小燕,苦笑道:“你看他们,好像都听不下去了。”
“是吗?”高传龙“威严”地扫视了一下众人。
众人精神振奋了起来。
林婉儿催道:“花花姐,赶紧讲。”
花花会心一笑,道:“好!我就长话短说。
《玄鉴仙族》研究会,有的讲了季越人的创作情况,有的讲了慢热文的签约策略,有的讲了小说受众群体,有的提出了运营策略等等。
我基本没发言,不过从中得到了三大启发:
第一个:反套路才能活下去。
现在网文市场,仙侠文十篇有八篇是‘主角开挂升级’‘系统绑定逆袭’,读者早看腻了。
《玄鉴仙族》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唯一主角,没有金手指系统,而是用‘家族群像’撑起整个故事。
李家三代人,有人为争夺资源勾心斗角,有人为家族存亡牺牲性命,连‘镜子’这种修仙道具都被赋予了宗族权力的象征意义。
这种‘去主角化’的写法,直接避开了90%的同质化竞争。
新人作者别总想着‘复制爆款’,试试从配角视角切入,或者把常见设定翻新,比如让‘反派’当主角,反而能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个:世界观得‘接地气’。
很多新人写世界观,要么照搬西方奇幻,要么堆砌玄幻术语,结果成了‘空中楼阁’。
《玄鉴仙族》厉害就厉害在——它把我国传统宗族文化揉进了修仙世界。
李家内部有嫡庶尊卑,对外要应对仙家压榨、山越人劫掠,连‘结婚联姻’都是生存策略。
这种设定既有现实感,又符合读者对‘家族传承’的情感共鸣。
新人写世界观时,别光顾着‘造神’,多想想‘凡人怎么活’。
比如把‘门派争霸’改成‘家族联盟’,或者让修仙者也要交‘物业费’,世界观越真实,读者越容易代入。
第三个:真诚比技巧更珍贵。
《玄鉴仙族》的作者季越人,最初书名叫‘家族修仙:开局成为镇族神器’,典型的‘流量标题’,但内容却写满了对宗族文化的思考。
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主角光环’,该死就死,该牺牲就牺牲,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新人作者别总想着‘讨好读者’,真诚写自己想表达的故事,哪怕节奏慢点、更新慢点,读者也能感受到诚意。
就像季越人,从‘日更小白’到‘年入百万’,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对创作的坚持和对读者的尊重。
这三个,既是‘破局刀’,也是‘护城河’。”
杜雨不由赞道:“花花姐,说的太好了!不过,写作群说很多人跟风《玄鉴仙族》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花花看向了高传龙。
高传龙分析道:“不是所有题材都值得跟风创作,关键在于这个题材本身是否自带‘爽感基因’。
这种爽感不是作者硬塞给读者的,而是读者看到题材时,本能地产生‘这不就是我幻想过的场景吗’的共鸣感。
举个典型例子,‘高手下山’类题材就像网络小说界的常青树。
从武侠时代到现代都市,这类故事永远有市场。
为什么?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做过类似的白日梦:
假如我是隐世高人,突然踏入红尘,该如何用超凡能力惊艳世人?
这种幻想根植于人性深处——对力量与尊重的渴望,对打破常规的期待。
当第一个作者把这种集体潜意识写成故事后,后续创作者只需换个时代背景、换个身份设定,就能持续激活读者的爽感。
类似案例还有后宫文即每个男人的帝王梦、神豪文即暴富后的消费快感)、修仙文即突破生命极限的诱惑,这些题材的共同点是:
先有大众的集体幻想,后有作品来具象化呈现。
但有些题材就像烟花,绽放时惊艳,却难以持续。
比如以《玄鉴仙族》为代表的家族流小说,这类作品往往描绘一个家族数代人的传承奋斗。读者看这类故事时,确实会被家族成员的牺牲精神打动,但这种感动建立在‘已呈现内容’的基础上。
普通读者不会在接触故事前,就主动幻想‘我要是某个家族的第九代传人该多好’。
当市场上涌现大量同类作品时,读者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家族传承的叙事模式相对固定,可供创新的空间有限。
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题材是否具备‘二次创作生命力’。
原发性爽感题材就像乐高积木,创作者可以通过更换场景、调整能力体系,不断重组出新鲜感。
即便故事框架相似,读者依然会为‘这次主角会怎么装逼’而买单。
而非原发性题材则像完成品雕塑,当第一个作者把家族修仙的所有可能性写尽后,后来者要么重复老路,但读者迅速厌倦,要么强行改变核心设定,但导致题材变质。
比如把家族视角换成个人视角,故事本质就从家族流变成了个人成长流。
因此,创作者在选择跟风题材时,需要先做三步判断:
第一步,确认题材是否自带集体幻想基因。
像‘突然获得超能力’‘逆袭打脸’这类人类永恒的幻想,永远有受众基础。
第二步,评估创新空间。
原发性题材允许在固定框架内变换细节。
比如把‘系统流’从游戏系统换成神豪系统,而非原发性题材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步,警惕‘伪创新’陷阱。
有些题材看似新颖,实则是把两个不兼容的元素生硬拼接,比如科幻+种田,这种创新既无法满足原有受众,也难以吸引新读者。
网络文学市场就像海洋,原发性爽感题材是深水区,虽然竞争激烈但鱼群密集;
非原发性题材是浅水区,看似容易涉足,实则容易搁浅。
聪明的创作者会像冲浪者一样,既懂得追赶原发性题材的浪潮,也明白何时该转向新的浪头。
毕竟,在内容爆炸的时代,比跟风速度更重要的,是判断这个风值不值得跟。”
花花恍然道:“原来如此!小高见解独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