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世界大学生物理竞赛,无论从安排和内容上,看着都是很有层次和一定水准的。
但在具体组织上,特别是在选拔赛的进行中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非常不够严谨,甚至不如华夏组织的中考。
反正亲身经历这一切的杨晓帆感觉,似乎是一个草台班子在具体组织,一切都很随意和仓促。
不过身经“百考”的杨晓帆并未受此影响,在第一关和第二关中表现稳定,凭借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计算能力,以相对靠前的分数顺利晋级,整个过程波澜不惊。
这一成绩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毕竟历届选拔赛中,华夏选手在理论和计算类关卡中向来表现优异,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真正的较量,从第三关实验操作开始。
实验比赛当天,选手们被带到指定的实验室区域。工作人员搬来几个外观完全相同的大纸盒子,里面装着写有不同实验题目的纸条,选手们需依次上前抽取,抽到的题目便是各自接下来要完成的实验任务。
也正是从杨晓帆伸手抽取纸条的这一刻起,他意外引发了竞赛开赛以来的第一个轰动。
当他展开纸条,上面“非平衡等离子动力学研究”几个字被公布时,现场瞬间陷入一片哗然。
无论是参赛选手、带队老师,还是在场的评委,脸上都写满了震惊。
这道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大学生物理竞赛选拔赛的常规实验题范畴。即便在物理学博士阶段的课程实验中,或是在专业科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看来,这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深厚的理论积累与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才能驾驭。
它的难点不仅在于实验操作流程极为复杂——从等离子体的产生与控制,到实验装置的精准调试,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还在于数据统计工作繁琐耗时,需要处理的运算数据量巨大,对数据分析能力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更棘手的是,由于等离子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实验结果常常会出现与理论推导相悖的“异常”现象。
这意味着选手可能需要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才能排除干扰因素,得到可靠、有效的实验结论。
目睹这一幕,现场的林文教授与黄有为教授都惊得目瞪口呆,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他们甚至没来得及上前安慰一下抽到难题的杨晓帆,脑海中就被同一个疑问占据:“为什么会在选拔赛这个阶段,安排难度如此之大的实验题目?这完全不符合赛事的出题逻辑!”
此时,林文教授的老对手——日国物理教授井下也在现场。作为本次选拔赛组织方的指导和策划者,他自然第一时间得知了杨晓帆抽到难题的消息。
井下与林文本就是世界物理协会的同僚,多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一直竞争激烈。
再加上历史原因,两人几乎处处针锋相对,关系向来十分紧张,甚至到了互看不顺眼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