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翁归靡将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定为继承人,向汉宣帝上书为元贵靡娶汉家公主。”
“想通过两重婚亲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汉的联盟关系。”
“汉朝同意了和亲,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封为公主,还为相夫挑选了一百多人的和亲使团,早早开始学习乌孙话,为和亲做准备。”
“视频开头提到过,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而导致悲愁,这也让后来出使乌孙的和亲使团吸取了经验教训,此后在和亲公主出塞前都会对公主及随行官吏先进行语言方面的培训。”
“和亲使团做好一应准备后,从长安出发行至敦煌时却收到了乌孙的最新消息,翁归靡已死,继承人却不是事先与汉朝说好的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而是带有匈奴血统的狂王泥靡。”
“泥靡的即位无疑成为了汉乌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汉朝官员斥责乌孙首鼠两端出尔反尔,不愿再与乌孙结近一步姻亲关系,就将相夫从敦煌召回了长安。”
“乌孙国内的政变和乌孙的态度变化让解忧公主再次陷入困境,这一年解忧公主61岁。”
“解忧公主又嫁给了泥靡,但两人的相处并不和睦......”
虽然已经知晓匈奴收继婚制度,但再次听到已经花开见之年的解忧公主嫁给新即位的泥靡时,万朝众人那是止不住的头晕目眩。
61岁高寿啊!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代社会,尊老观念盛行,61岁的老人在社会上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敬重。
在一些礼仪活动或家族祭祀中,他们会扮演重要角色,享有特定的待遇和礼遇。
古人认为61岁是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开始,虽然身体逐渐衰老,但精神和智慧更加成熟,是一种生命的沉淀和积累。
不过,由于古代医疗水平有限,人均寿命较短,能活到61岁的人并不多,所以61岁及以上的老人被视为长寿之人,是福气的象征。
泥靡是解忧公主第一任丈夫乌孙昆弥军须靡与匈奴籍右夫人所生之子。
从汉朝的亲属关系角度来说,泥靡和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可算是兄弟关系。
泥靡是解忧公主第一任丈夫军须靡的儿子。
元贵靡是解忧公主与第二任丈夫翁归靡的长子。
按乌孙习俗,解忧公主又嫁给了泥靡。
虽然从血缘上看,他们是同父异母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但从家庭伦理关系而言,可视为兄弟关系。
“天呐!”有人惊呼。
61岁高龄后母嫁给继子,这是万朝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太炸裂,太伦理。
万朝众帝王也难得晒干了沉默。
虽然早知匈奴社会的“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制度,但当刘彻真真切切听到61岁高龄和亲公主再嫁继子之时,他只觉顿感荒谬。
这简直太荒谬了。
而匆匆回京的霍去病也恰好听到天幕所说,少年感觉一阵头皮发麻,束他表示不理解不尊重这种制度,什么道德伦理都喂到狗肚子里了。
61岁高寿在古代确实难得,所以61岁高寿再嫁更显得“不真实”感。
“......”
“泥靡性格暴虐,也引起了不少乌孙臣民的不满,解忧公主抓住机会对母国来的使者阐述了自己大胆的计划,她说:乌孙人民不满狂王泥靡,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把泥靡诛除掉......”
[如果能成功将泥靡杀死,按照原计划让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成为乌孙昆弥,那汉王朝对乌孙的掌控就会更加顺利。]
[汉朝同意了解忧公主的刺杀计划,他们设谋在宴会上刺杀泥靡,却没能成功杀掉。让泥靡侥幸逃走。]
[泥靡没死却还是受了重伤,同样有匈奴血统的额乌就屠抓住机会,趁机拉拢部下攻杀泥靡,在被山自立为昆弥。]
“乌孙陷入一场混乱的内部斗争,汉朝对此形势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汉朝一万五的军队已经驻扎在敦煌,准备随时前往北山讨伐乌就屠。另一方面,在西域名声远播的冯嫽被派往北山,以汉使的名义和乌就屠谈判。”
“冯嫽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乌就屠的据地,向乌就屠一一阐明当前形势的利害关系,所以汉兵方出,必现灭不如降。”
“劝说乌就屠让出王位,主动归降于汉。”
“多年游走于西域诸国所积累的威望气度,再加上对乌孙形势的全盘掌握,冯嫽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劝降乌就屠。”
“此后,冯嫽还被汉宣帝封为出使乌孙的正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受封的女外交家,替汉朝将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封为大昆弥,将乌就屠封为小昆弥。”
“自此,汉对乌孙进入全面管理阶段,汉乌关系从和亲关系变为乌孙归属于汉!”
“而这一年,解忧公主69岁。”
“解忧公主在乌孙已经生活五十年了,她向汉宣帝上书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母国,老死后可以埋葬在汉的国土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