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采购类文件,他称之为项目的“骨骼与关节”。招标文件、投标单位资质审查、评标专家组记录、中标合同……这些决定了由谁来承建、用什么标准来建造的法律文书,构成了项目的基本框架。他为它们选择了灰色文件夹,代表着规则的严谨与冷静。
施工监理类文件,这是项目的“肌肉与神经”。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进度报告、监理日志、质量检测报告……这些记录着项目如何一天天“生长”的动态文件,充满了执行的细节。他为它们选择了绿色文件夹,寓意着建设与生长。
资金拨付类文件,毫无疑问,这是整个项目的“血液循环系统”。预算审批、资金拨付申请、财务凭证、审计报告……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汇聚于此。他毫不犹豫地,为它们选择了最醒目的红色文件夹。这是生命线,也是最高风险的警示线。
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进行着这项工作。每一份文件,他都会先看标题、日期和签章,确保其归属无误。然后,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将它们一一排列。
整个上午,他的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文件夹开合的“啪嗒”声。他没有喝一口水,甚至没有起身活动一下。他完全沉浸在这种由混乱到有序的构建过程中,并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掌控全局的快感。
当最后一本监理日志被稳稳地放进绿色的文件夹时,已经临近午休。
原本杂乱无章的“文山”,此刻,已经在他的桌面上,被分门别类地,构建成了四座颜色分明、序列井然的“建筑群”。
他看着自己的“作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基础工作,完成了。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整理。这是他在自己的大脑中,搭建这个项目的“思维宫殿”的第一步。现在,宫殿的四壁已经矗立,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走进这座宫殿,去检查它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墙。
下午,赵承平正式开始了逐页翻阅。
他从蓝色的“DNA”文件夹开始。
这些文件,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看起来无可挑剔。立项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规划图纸清晰规范,由甲级设计院绘制;拆迁安置方案也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并经过了多轮公示。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标准答案”。
但赵承平的阅读方式,却和普通的审核人员截然不同。他的大脑,依旧在用刑侦的逻辑在运转。
他知道,最高明的伪装,恰恰是“一切看起来都正常”。寺庙案给他的最深刻的教训就是:魔鬼,永远藏在最合规的细节里。
他没有急于寻找“问题”,他在寻找“联系”。
他拿出一本全新的、封面是深棕色的硬壳笔记本——这与他那本记录了无数罪案细节的黑色笔记本,有着微妙的区别。这本,是用来建设,而非揭露。
他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用极其工整的字迹,写下了项目名称,然后画下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
“开工日期:202X年3月15日。” 他把这个核心信息,记录在中央。这个日期,将是他未来审视所有文件的“时间基准点”。
“计划工期:24个月。” 他在旁边标注。这意味着,他心里已经有了一张倒计时的进度表。
然后,他开始在笔记本上,构建项目的“资金骨架”。
“第一阶段,拆迁安置款,总计8.7亿,计划于开工后一个月内拨付完毕。” 他写下数字,并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他需要后续在红色的“血液”文件夹里,去一一核对这笔巨款的每一条毛细血管的流向。
“第二阶段,基础工程款,预计……”
他一边读,一边记录。他的笔尖,在洁白的纸上,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那个庞大项目的血肉层层剥开,暴露出其最核心的骨架与脉络。
当他看到一份关于地质勘探的补充报告时,他的笔,停住了。
报告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程序也合规。但报告中提到,项目地块的某个区域,土质比预期要松软,建议在进行地基工程时,采用更稳妥的“沉箱法”替代原设计的“桩基法”。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但赵承平的食指,却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地,敲击了起来。这是他深入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一个技术变更,往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工程量的变更。意味着工程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工期的可能延长。
他立刻拿起记号笔,在那段文字旁边,画下了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然后在他的新笔记本上,快速记下:
“地质问题导致技术变更:‘桩基’ -> ‘沉箱’。查询:1. 成本增加额度及预算调整报告?2. 是否因此导致工期变更?3. 此变更由谁提出,由谁审批,流程是否完整?”
他并不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但他那被无数案件磨砺出的职业本能告诉他:任何计划之外的“变数”,都是风险最容易滋生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