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王凌在明末 > 第466章 龙兴故地寻根脉,中州沃野定新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6章 龙兴故地寻根脉,中州沃野定新基

整个下午,光武帝都沉浸在黑风荡的历史氛围中。他走得极慢,问得极细,从当年如何解决饮水,到土法炼铁的配方,再到军械厂如何保证质量。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父辈创业历程的无限追思与敬仰。夕阳为这片古老的山谷镀上一层金辉,也映照着光武帝眼中坚定的光芒。离开前,他在聚义堂前伫立良久,对着山谷深深一揖。随行众人,无不肃然。

翌日清晨,庞大的车队离开卫辉府,驶向古都开封。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拜谒光武帝的曾祖父母——永昌帝生身父母王寿与苏氏的陵寝。

开封城西,一处新近修建、规制庄严的陵园静静矗立。这便是河南官员为寻找并归葬的先祖——永昌帝追封的“无清帝”王寿及其后苏氏所建的“无清帝陵”。陵园规模不大,但庄严肃穆,神道、石像生、碑亭、享殿、宝顶一应俱全,严格按照帝陵次级规格建造。

河南巡抚张庆伟与开封知府(李天学随行)早已率众在陵前等候。光武帝与皇后乌兰图雅身着素服,神情庄重肃穆。在礼官的唱引下,一场庄重而略显悲怆的祭祀典礼开始。

鼓乐低沉,香烟袅袅。光武帝亲自主祭,行三跪九叩大礼。当他的额头触碰到冰冷的拜垫时,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他曾祖父母,生前不过是挣扎于乱世的普通百姓,甚至可能死于非命,尸骨难寻。永昌帝穷尽一生,也未能找到他们的确切下落和任何族人。眼前宝顶之下,只有河南官员费尽心力寻回的几块疑似王寿的骸骨,以及用上等木料精心雕刻、书写着“苏氏”名字的牌位,合葬于此。真正的苏氏遗骸,以及王寿、苏氏两族的血脉亲缘,如同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迷雾,至今杳无音讯。

“列祖列宗在上,不孝玄孙凌,谨以清酌庶羞,祭告于无清帝、帝后陵前……”光武帝的声音在空旷的陵园中回荡,带着帝王的威严,也带着血脉后裔的孺慕与愧疚,“……孙儿蒙祖宗荫庇,承继大统,夙夜忧勤,惟恐有负先帝创业之艰,有负万民殷殷之望。今国势渐兴,然寻根问祖之心,未尝一日或忘。曾祖父母流离之苦,孙儿感同身受;族裔散佚之憾,实乃孙儿心头之痛!……伏祈祖宗在天之灵,默佑指引,俾使王、苏二族血脉,有重聚之日!孙儿定当竭尽心力,光耀门楣,以慰祖宗在天之灵!”

祭文读罢,光武帝已是眼眶微红。他郑重地将祭文焚化,青烟直上云霄。皇后乌兰图雅亦上前,亲手献上洁白的鲜花(虽不合古制,但光武帝特许,以表心意),默默祈祷。

礼毕,光武帝召过张庆伟与李天学,语气凝重而饱含期望:“张卿、李卿,寻访王、苏二族之事,乃朕之心病,亦是皇家之愿。河南乃先祖最后踪迹之地,望二位爱卿务必倾尽全力,广布告示,细查旧档,访求耆老。凡有蛛丝马迹,无论耗费几何,务必追查到底!若有寻得确凿血脉者,朕必不吝封赏!此乃国事,亦为朕之家事!”

“臣等谨遵圣谕!定当穷尽府库档案,遍访河南州县,乃至邻省,务必为陛下寻得亲族下落!”张庆伟与李天学跪地领命,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皇帝内心深处对血缘根源的执着追寻。

离开肃穆的帝陵,光武帝的心情并未完全轻松。他决定深入开封府附近的乡村,亲眼看看新政之下河南的农业状况。在张庆伟、李天学以及当地县令的陪同下,皇帝一行换上便装,深入田间地头。

初春的河南大地,冬小麦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毯,覆盖着广袤的平原。光武帝蹲在田埂上,仔细拨开麦苗,查看分蘖情况和土壤墒情。他询问老农:“老丈,今年麦情如何?冬雪可足?春灌有无困难?”

老农见贵人问话,虽不知是皇帝,但也恭敬答道:“回老爷话,去冬雪还算可以,开春又下了两场小雨,墒情不错。就是……就是怕后头天旱。这麦子,最怕抽穗扬花时缺水。”

光武帝点头,又问道:“家中种了多少地?赋税重不重?除了麦子,还种些什么?”

“小老儿家有二十亩地,租了东家十亩。赋税……比前些年好些,官府说叫什么‘摊丁入亩’‘永不加赋’,乱七八糟的名目少了些,但……还是觉得沉。除了麦子,夏秋种些豆子、谷子,坡地种点红薯。”老农小心翼翼地回答。

“红薯?”光武帝眼睛一亮,“产量如何?可够吃?”

“红薯好啊!产量大,耐旱,不挑地!荒年能救命!就是……吃多了烧心,也卖不上价,多半喂猪了。”老农实话实说。

光武帝站起身,环顾四周广阔的麦田,对张庆伟、王紫涵及随行的农部官员郑重说道:“诸位都听到了?‘粮食是天’!此乃治国安邦之根本!河南乃天下粮仓,位置举足轻重。新政之中,‘摊丁入亩’旨在减轻小民负担,务必落到实处,严禁地方胥吏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张巡抚,你要亲自抓,民生日报要盯着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