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学子应京兆府号召,去京城附近的村落赈灾一事,还是实行了。
雪灾,不少百姓的房子被压塌,还有老人、孩子被冻死的。
再不赈灾,天子脚下就要有流民了。
国子监的学子们,被分为三队,去不同的地方,队伍有京兆府的衙役、文书随行。
他们带了银钱,是户部拨下来的。
这笔钱少的可怜,根本不够大规模赈灾的,所以怎么用,要国子监的学子们想法子。
这差事不容易。
但秦彦以后要当官,有些事,早点接触有好处。
送走哥哥,方南枝也要去赴约。
万宝楼。
方南枝一战成名。
一开始,江南学子对他们请了位女子,与他们讨论学问嗤之以鼻,说什么京城男儿不是才气不足,就是胆色不足,不然怎么推女子来?
可等真交流上,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位兄台说,墨家的兼爱,以利出发,不可长久,儒家的仁爱,以德为准,当提倡,我却觉得兄台太片面。”
方南枝单手负在身后,落落大方上前一步。
“墨家是说过,‘兼相爱、交相利’,但别忘了,兼爱的核心还是在爱之一字,且墨家提倡平等无差别的爱人。交相利,更是提倡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实现利益共赢。”
“常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天下人都逐利,既如此,若以利的稳定,为关系的纽带,才能长久。”
吴治闻言忍不住蹙眉。
“此言差矣,某只闻商人逐利,方姑娘凭什么说世人逐利?这不是污蔑了天下人?”
其实方南枝的话,谢琅他们都听的有些不舒服。
“吴少爷认为什么是利?”
“读书人想要名声远扬,为官做宰,是不是利?农人想要土地丰收,粮食充盈,是不是利?在我心中,利不止是明面上的银钱,更是潜在的好处。”
“比如说,有秀才功名的,可以免徭役赋税,是不是得了朝廷的利?”
方南枝说的很直白,但还是藏了些话锋。
没质问,你们读书考功名,不就是求利?要是读书后,什么好处都没有,真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的读书吗?
她这话听着别扭,但仔细想想,不是没道理。
吴治摇摇头:“方姑娘的想法未免太俗了些,我等读书,难道只图功利,更多是为实现心中志向。”
“吴少爷说的对,我等学子,当有大志向,正是学子们为国效力,朝廷才越来越好。”
“然而两者并不冲突,我们不为利,但不能否认,正是读书的利存在,才让我们有实现志向的可能。”
“若读书没有开智的利、没有改换门庭的利,没有得到地位的利,拿什么去实现志向?”
“利可以不是目的,但求利是不可避免的。”
方南枝坚定道。
人与人的交往,少了利不行,当然若没有真心,也不行。
世道的现实就是,利与情、志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吴治涉世未深,但并不是傻子,还是能理解的。
“所以,方姑娘是更赞同墨家之言,不认可儒家的仁爱?”
他干脆去抓另一处漏洞。
方南枝摇摇头。
“吴少爷,先人留下了各种学说,我等又很有荣幸,都能学习,为什么非要争个高下,不能在先人之言中,取长补短呢?”
“先人之言,是为教人,不是为了让后人评判高低。”
“我以为,兼爱,在世人关系、国与国关系上平等的爱人,值得揣摩,而仁爱,要求人先有孝悌,后爱他人,是有亲疏远近的爱人,是极符合人性的。”
“可两种观念一定对立吗?我以为仁爱,是人人心中的善,而兼爱,是关键时候的底线。”
“仁爱有时候,也是为了兼爱。”
“比如,朝廷安稳时,百姓安居乐业,只需将自身家人照顾好,就是对安居做了贡献,这是仁爱。而朝廷有外敌侵扰时,百姓众志成城,为边关捐钱捐物,或者服兵役,这是兼爱。”
“仁爱,要求我等常修己身,要道德高洁。而兼爱,以利益关系,以大局为准,会让朝廷稳定。难道我们必须要舍弃其一吗?”
不得不说,这是从未有过的观点。
墨家之言与儒家之言的辩论常有,世人多赞同仁爱。
相比墨家强调利益,读书人总是更追求道德层面的完美。
还是有一次有人说,道德高洁和追求利益,并不冲突。
虽然很多人心底不舒服,似乎被扣上世人皆俗的帽子,但仔细一想,并不是没有道理啊。
三楼,姚心站在栏杆处,往下看,眼中全是异彩。
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好友陈子君。
他以为,子君死后,普天之下,他再没有知己。
没想到方南枝,子君的外甥女,十几岁的小姑娘,能有这样的见解。
他忍不住露出笑容,那笑如同冰雪融化,是发自真心的。
万胜看出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