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世界文化遗产
湖南省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
1.老司城遗址
列入时间:2015年7月
特点: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是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遗址总面积25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包括宫殿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等多个功能区。老司城遗址是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
二、文物保护单位
(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相关统计时间,湖南省拥有2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1.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其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
2.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3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妻、儿的墓。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织品、漆器、帛书、帛画等,其中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完好,被誉为“东方睡美人”。
3.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4.炎帝陵: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墓,位于株洲市炎陵县,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洣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阴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
5.洪江古建筑群:位于怀化市洪江市,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已公布多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1503处(截至相关统计时间),以下为部分例子:
1.李家岗遗址:澧县史前聚落遗址,是彭头山文化典型遗址之一。2024年考古发掘揭露了多种类型人类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其中两处“古稻田”遗址的发现,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
2.源口总管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内有19座雕刻精美、色彩丰富的神像,墙壁绘有保存较完整的壁画26块,内容多为古典名着中的传说故事和兵总管画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雁峰老窖池:湖南省首个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窖池类文物,包括126口老窖池,是湖南省尚在使用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窖池群。
三、考古发现与大遗址
1.城头山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遗址内发现了城垣、城门、道路、祭坛、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2.炭河里遗址:位于长沙市宁乡市,是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内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沅水左岸,2024年启动了第四次考古发掘,首次在高庙遗址下部堆积中发现了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典型陶器,并在上部堆积中发现较为丰富的大溪文化和堆子岭文化陶器,体现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湖南省拥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1.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2.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3.花鼓戏:湖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4.昆曲: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在湖南也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5.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6.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织锦图案精美,色彩鲜艳。
(二)省级非遗项目
湖南省还公布了多个批次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
1.长沙弹词:长沙地区传统的曲艺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
2.常德丝弦:常德地区流行的曲艺品种,唱腔优美,表演形式多样。
3.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的传统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矫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