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态传承:遗产保护与数字重生的河北实践
承德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保护体系,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打造武烈河文化带、滦河生态带、长城文化带。在避暑山庄,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修复澹泊敬诚殿楠木梁架,用糯米灰浆替代现代水泥,保留建筑历史包浆;在普陀宗乘之庙,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孪生模型,监测大红台墙体微变;在普宁寺,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将千手观音像所处环境湿度恒定在55%±5%。
数字技术让遗产“活”起来:避暑山庄AR导览系统可呈现1703年营建场景,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康熙帝题写匾额的动画;外八庙元宇宙博物馆以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已毁的溥善寺,观众可“穿越”至1713年祝寿盛典;“承德好礼”文创品牌推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拼图、“外八庙建筑纹样”丝巾,将遗产元素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2024年,承德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其“遗产保护+社区参与”模式带动周边32个村庄发展非遗手作、研学旅游,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从康熙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治国理想,到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始终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当游客漫步于“芝径云堤”,凝视普陀宗乘之庙的金顶,触摸普宁寺的转经筒,他们触摸的不仅是砖石木构,更是一个民族“以文化人、以和为贵”的精神基因。这座“世界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与“多民族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共生体,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长城内外是故乡”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