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念完最后一个字,似是已经筋疲力尽,就连咳声都已变的虚弱不堪,张公公看的心下一沉,赶紧将药碗端到皇上面前,用小银勺小口小口地喂着......
自打二阿哥去了,皇上的咳疾就没有好过,原本雷打不动的日日早朝,也从改成了三日一次。此时张公公想着,明日上朝之时,皇上就要将下一位储君公之于众了。
第二日一早,皇上的精神头看起来还不错,张公公伺候他穿上龙袍,坐上轿辇,坐到龙椅上。
满朝文武齐刷刷跪成一片,皇上的眼神缓缓扫过他们,然后开口道:
“平身吧,众卿商议立太子的声音,朕听见了。国不可无储君,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了,确实要将储君给定下来,才能使朝堂安定。”
话音刚落,下面的刚刚起身的臣子又轰地跪倒一片。
“皇上!”一大臣重重叩首:“您正值壮年,春秋鼎盛,定能万岁无疆啊!”
一人开口,众人纷纷附和:“皇上圣体安康,定能万寿无疆!”
皇上心想,前些日子不是你们嚷嚷着立太子?他想着,此时胸腔那股涌上来的疼痒又抑制不住。他抬手抵唇,闷咳两声,待气息稍稳了些,才蹙着眉头抬手:“好了,众爱卿不必再说,朕的身子自己清楚,张福,你来念旨吧。”
听到这话,众人不再开口,殿内霎时变的一片寂静,跪在地上的大臣都小幅度地看看自己的身边人,飞快地交换眼神,又垂下头恭敬地听圣旨。
几位阿哥此时心跳如雷,大阿哥虽觉得自己的赢面不大,但到底还存了几分的期待,八阿哥只觉得事发突然,朝中正在布局,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想象着会从张福口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张公公走到大殿中央,缓缓打开手中的圣旨,念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张公公念完以后,大阿哥只觉得耳中一阵鸣叫,茫然抬头看见皇上瞧着身旁的老四笑了笑,至于说的是什么,他竟像是聋了一般,丝毫听不见。
八阿哥也没比他好到哪儿去,双手紧紧地攥着袍子,关节都已泛白,赶忙垂首盯着地砖的纹路,眼中暗潮汹涌。
四爷则重重地朝着皇上叩头:“儿臣才疏学浅,却得皇阿玛厚爱,儿臣万般惶恐!”
皇上瞧着说不出什么花样的老四笑笑:“不必推辞,朕经过深思熟虑才做此举决定,于朝堂,于兄弟,于百姓,你便是最合适的人,朕信你能当好这个皇帝,坐稳这把龙椅。”
说罢这句话,皇上便看向大阿哥:“老大。”
大阿哥慌忙应声:“儿臣在。”
“你要带头,带着兄弟们辅佐老四,莫要生出旁的心思。你们若是有人心思大了,想要造反,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瞧瞧二阿哥。”
大阿哥后背已经沁出冷汗,带着一众兄弟赶紧磕头:“儿子遵旨,定会尽心尽力辅佐雍亲王!”
皇上瞧着他们的模样,淡淡点头,疲惫地眨了眨眼,便挥挥手,对着大臣道:“朕累了,就散了吧,日后有事,就找老四吧。”
众人应是,不管心中是何想法,但只能先散了。
从现在开始,无论是谁,都已经不敢走到四爷的前头了,哪怕是与他一母同胞的十四爷想上前跟他说句话,也是错着半个身子。
老八更是脸色灰败地在后头跟着,终究是输了,皇上或许早已经知道了他的筹谋,所以才会在刚刚那般不留情面地说出那番话,明着敲打。
圣旨一念,便是板上钉钉,昭告天下,雍亲王胤禛是大清的下一位皇帝了。
后院看似平静,但众人的心思却早已大有不同。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变成宫妃,福晋又何曾想到,有当皇后的这一日。
她们的激动中又带着强烈的不安,进宫之后的日子,究竟是风光无限还是如履薄冰,谁又能说的准呢......
暮色渐沉时,四爷回到了府上。
这一日,朝堂上的变幻似乎与他无关。他如常去了户部,即便遇见的同僚个个屏息凝神,行礼时腰弯得比平日更低,他也只是淡淡颔首,眉宇间不见半分异色。
只是回到府上,他在前院的书房里独自待了许久,写了一个时辰的字,才将心头那股子情绪压了下去,整理好情绪,才掀起帘子往正院走去。
福晋此时已经准备好了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正在院门口等着四爷,其实今日的她不知该如何面对四爷,生怕自己再不经意间说错话,办错事,惹的四爷不快。
她也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提起今日这事,思考再三,福晋决定,四爷不说的事不提。
于是在她看见四爷之后,便只规规矩矩地行了礼:“给四爷请安。”
四爷有些莫名其妙地打量了她一眼,便嗯了一声,径直进了屋里。
开始用膳之后,福晋也只是安安分分地四爷布菜,仔细观察着他多吃了几口哪道菜,也不开口说话。
还是四爷瞧了她一眼,问道:“你没得到消息?”
他突然张口,福晋怔了一瞬,又瞧着四爷没有任何的表情,便只点了点头答道:“妾听说了。”
四爷瞧着她的反应,一时竟觉得无语,不知该说些什么。便索性直接说了自己来的目的:“修书给你阿玛,让他这段时日闭门,不要太过招摇。”
话音刚落,福晋就觉得脸上腾地红了起来,赶紧站起来连忙应道:“知道了,妾一会儿就让熙冬回家里传信,定会好好嘱咐阿玛,您放心吧。”
四爷点点头,放下了筷子,站起身子就要净手,福晋拿着帕子跟在他身后。
福晋的这般举动,让四爷心中叹气,还没当上皇帝,连自己的福晋都对自己态度发生这般变化,让他觉得有些不自在,于是对福晋道:“爷出去一趟,一会儿宿在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