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进入泰伯利亚纪元后的第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放逐被遗忘者事件:
虽然在最开始的几年里,被遗忘者还能勉强顶着他人的歧视和各种严格的限制在社会中正常生活,但随着被遗忘者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甚至因此爆发过多起流血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处理被遗忘者就成为了一个令各国政府头疼的事情。
当时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至少一百万被遗忘者存在,虽然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也依然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因此把他们放逐隔离的指令是分批次下达的,全世界范围内陆陆续续放逐了长达五年之久,期间爆发了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冲突,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事件保守估计也在三千起步……而被逐出正常人类社会的被遗忘者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完全被抛弃,而是被要求生活在政府划定的被遗忘者自治区中,进而被遗忘者们在自治区里整理出来了一套独特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就是日后被遗忘者聚集地的雏形。
而与放逐被遗忘者同步开始的还有另外一个命令:生命保存项目。
记得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大概是平均每七年灭绝一种动物。而在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期间,这个速度直接把单位从年换成了月,并且正在朝着日的速度迈进……
不过虽然当时各国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环保人士整了不少动静——但是刚开始实在腾不出手来,要知道人类也是一种动物,人类也要活下去啊,而且毫无疑问,人类的存活优先度远远高于其他生物。
只有填饱了肚子,保住了小命,人才能去思考别的问题。所以直到大环境安定下来之后,各国政府才开始处理这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好吧,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不棘手的问题……
这份资料到这里还附赠了一大堆现在已经灭绝了的动物的照片:老虎、美洲豹、灰熊、杜鹃鸟、老鹰……
对于正在帮忙检查这些资料的游墨来说,这些照片都挺新鲜的,他都是第一次见。毕竟他在这之前都没有什么兴致去专门调查这些东西——他对生物学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既然有机会稍微了解一下,那么他还是很乐意的。
“我觉得这只鹰挺呆的……”
“确实,摄影师挺会拍的。”
不过实际上,对于这些如今已经绝迹了的生物,大家都挺感兴趣的。所以在办公室里面的大家也是拿着这些照片聊了起来。
“游墨,你喜欢什么动物?”
“坦白说,只看照片就说喜欢有点不太合适。”
“凭感觉来就是了!”
“好吧…熊猫,就这个。”
“嗯哼,确实挺可爱的。没记错的熊猫话是你们那边的国宝是吧?”
“额……但是现在灭绝了,只剩标本和基因库里的样本了。”
“……唉。”
由美国和中国牵头,当时全世界范围内超过一百个国家参与的物种保存计划就这么开始了(但是进展极其缓慢)。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搜捕各种生物,并且将它们运送到了位于格陵兰岛的基因库中——在那里把样本冷藏起来成本较低,而且那里也没有泰伯利亚的污染,再合适不过了——但是这个地点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毕竟这样的一座基因库的规模小不了,其建造和维护成本也不可能会低,所以没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理所应当的这个项目最后大伙平摊了费用……顺带一提,这个基因库现在也还在格陵兰岛上,不过看起来没个几十年,它不存在被启封的可能了。
但话说回来,尽管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乃至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泰伯利亚所带来的深远危害,但是大部分国家却依然无力管理甚至在促进泰伯利亚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毕竟随着兄弟会被打成非法组织,其原本垄断的泰伯利亚有关技术也是被各国所获取,而且这次没人收专利费。
这张摄于当时纽约证卷交易所的照片就是当时“泰伯利亚时代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狂欢”的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屏幕上一堆公司后面都点缀着绿色的数字,而一名背对着镜头的男子虽然看不到脸,但是观者也能感受到这个人正在开怀大笑。
在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泰伯利亚也有着一个微妙的状态:危及到了环境,但没完全摧毁环境,甚至还有回旋的余地。也因此,世界那个时候还能吃到泰伯利亚的红利,虽然有人日后会因此倒霉,但大家都觉得那个人不会是自己,就像是第一次大萧条的时候一样。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老牌公司纷纷进入和加大对泰伯利亚相关产业的投入,呈现一种野蛮生长的情况,即便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法令也没能遏制住这个势头,毕竟现在想要踩下刹车踏板,你得先把另外一只踩在油门踏板上的脚挪开,而且很明显,那只脚不是很愿意自己挪开,你得自己上手给它锯下来……所以除非用上强制手段,各国政府是拦不住大大小小的公司对于泰伯利亚的热情的……至少财政报表很好看。这是当时的政府拿来安慰自己的话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