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阳村的时候已经过了过了午饭的时间,江文岚和沈明修先去找江母拿了钥匙,这才回了自己家。
几天没有人住,屋子里冷冷清清的,家具上都蒙了一层尘土。
江文岚皱了皱鼻子,“看来得好好打扫一下了。”
沈明修放下背篓,揽过她的肩,“我来打扫,你歇着。”说着便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地面。
江文岚也没闲着,去厨房烧了些热水,准备擦拭家具。又在西屋外的灶膛里添了几根木头,把炕烧一烧。
两人分工合作,沈明修打扫完地面就开始擦拭家具,江文岚则是端了一盆温水,拿了一块抹布去擦拭炕席。
不一会儿屋子就变得干净整洁,温暖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
忙完这一切也到了傍晚时分,两人煮了简单的面条,坐在饭桌前吃着。
江文岚突然想到了什么,“明修,我想把咱们屋子布置得更温馨些。”
沈明修笑着点头,“好啊,你想怎么布置都行。”
江文岚说:“那咱俩明天去县城供销社看看吧,再去废品收购站看看有没有家里用的上的东西。”
沈明修还是笑着点头,不管江文岚说什么,他一律同意。
晚上二人躺在炕上,江文岚靠在沈明修怀里说:“还是咱们自己的小家好。”
沈明修抱紧她,轻声道:“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声音渐低,两人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收拾利落就去江家,先问了江母有没有需要买的。
江母说:“家里啥都有,我啥都不买!你们俩也别瞎花着,攒钱不容易,你们又刚盖的新房,该省省。”
江文岚无奈的叹口气,对江母耐心的解释:“放心吧,妈,我们俩就是去看看有没有需要的,不是必要的我们不会花那钱的。”
沈明修在一旁附和:“是啊,妈,我们不瞎花钱的。”脸上带着傻笑。
如果没有这傻乎乎的笑,江母还能信他两分。就看他这笑,就知道沈明修拦不住江文岚。
江母索性挥手让他俩快走,眼不见为净。
两人出了江家,就朝着村口走去。
一路上碰到不少村民,都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江文岚和沈明修也笑着回应。
两人走到公社等马车的大树下,没一会儿就等来了去县城的马车。
一路上寒风把脸都快冻僵了,好不容易到了县城,两人先去了供销社。
过年期间,供销社里的人不少,商品也琳琅满目。
江文岚眼睛发亮,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一会儿拿起摆在柜台上的布料一角,手里摩挲着布料的质感,厚度适中,颜色干净,又不是容易脏的浅色,江文岚决定扯上几米,她想做个被罩。
现在农村还没有流行被罩,被子盖脏了都是直接拆洗被子。江文岚倒是会做被子,她只是嫌麻烦,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她不想浪费精力体力和时间。
拿出江母攒的布票,还有她找人换的,扯了十米的布料,这料子不管是做被罩,还是以后给孩子做衣裤,都能用。
沈明修就跟在她身后,帮她拿东西,把买好的布料放进背篓里。
其他的东西,江文岚倒是想买,但是想起江母的嘱咐,二人还是克制了自己的购买欲。
离开供销社,二人又往废品收购站走去。
供销社附近,还有国营饭店的方向都是人头攒动,但是往废品收购站方向走去,一路人慢慢的就少了。
来到废品站大门口,当初的看门大爷看起来比十年前苍老了不少,裹着羊皮大衣坐在门口背风的地方,两手揣在袖筒里。
江文岚打着招呼:“大爷过年好,我们能进去选点东西不?”
大爷显然不记得这个几年前见过里面的人了,表情不变的说道:“能,但是我得检查,违规的东西不能买,其他的按斤卖。”说完就闭眼眯着,也不再理会江文岚。
江文岚也没有攀交情,直接带着沈明修进了收购站的大门。
一进收购站,各种杂物堆积如山。
江文岚眼睛亮闪闪的,像寻宝一样在里面翻找着。
突然,她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旧的木质梳妆台,虽然有些破旧,但样式很精美。
她兴奋地招呼沈明修:“明修,你看这个梳妆台,拿回去修修,再刷点漆,放在咱们屋里肯定好看。”
沈明修走过来,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行,咱把它买回去。”先把梳妆台拉出来放到一边,江文岚又继续寻宝。
接着,江文岚又挑了两个缺了盖子的瓷罐,用来装些针线等零碎。最后去屋子里挑了一大摞还算干净的报纸,准备烧火当引柴用。
他们把东西搬到门口的地秤处,把所有东西都放在秤上。
看门大爷称了重量,江文岚付了钱,沈明修用背篓里带来的长绳子把梳妆台捆了起来,留了两道用来背着的部分,然后就背起了梳妆台。
江文岚把背篓背起来,这才发觉自己扯的棉布貌似有点多,真沉啊!
两人走出了废品收购站,看太阳的位置应该快中午了,太阳散发着苍白的光芒,寒风也更凛冽了。
两人怕变天下雪,也顾不上去医院看看江文峰,急忙往回赶,准备搭乘上午回公社的马车,他们盼着快点把这些“宝贝”带回家,赶紧着手改造。
两人匆匆赶到等车的大树下,却得知上午回公社的马车已经走了。
江文岚跺了跺脚,有些懊恼,“早知道就走快点了。”
沈明修安慰她,“别急,大不了咱们等下午的车,或者走路回去。”
走路是不可能的,江文岚想了想,把背篓卸下来,也让沈明修先把背着的梳妆台放下。让他原地看着东西,她去找江文峰借自行车。
正好周凤琳也有自行车,借她和沈明修骑回去,下午在给他们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