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南北朝妖颜权臣高澄书 > 第275章 合纵难成连横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到了室内,高澄忍不住抱怨:

“都怪韩百年这厮贻误军机,若不是他行军故意拖延,若能在颍川北,赶得上与元柱合军阻截侯景,何至于让那逆贼退守长社?

这一拖,非但侯贼未灭,反倒招西贼东进,真是竖子误我,罪当万死!”

“大将军息怒,侯景素来狡诈多谋,即便当日合围成功,恐也难取胜。如今贼势未平,西寇又至,韩司徒虽有过,但眼下当以大局为重——当务之急,还是得议定对策,抵御两敌之势!”

高澄目光从崔暹身上一扫而过,心中暗忖:当日韩轨叫嚣着要取他性命,如今倒轮到他来替韩轨说情了,倒真是讽刺!不过崔暹此举,倒也显出是顾全大局。

也就压了压心底怒气:“元康,先前离间之计速速施行,再令西兖州全线严加戒备,河阳严守以待!”

“诺,只是大将军,司徒所领大军,是否下令后撤?”

高澄一时也难以决断,在厅中来回踱步,眉峰紧锁,虽说定了离间计,只是黑獭大军压境,仍是令他心生忧惧。

何况对方还是王思政、李弼这样的大将。

“用计不过豪赌,若我军力足以碾压,何须使这些弯绕手段?可恨韩轨难堪大任!

退兵,河南四州真到了黑獭手里,又是芒刺在背!不退......又......”高澄生生咽下未尽之语,说不出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的话。

高澄一向性急,明知该退又难言退。

陈元康全然看在眼底,该如何相劝心中知道,不过崔暹在旁,此刻却只负手而立,静待崔暹先开口,免得与他嫌隙更深。

崔暹见陈元康无言,也就进一步:“大将军,既得黑獭行军动向,事急无缓,河南毗邻关中之地尽陷侯贼之手,若派兵阻截黑獭,不知来势路线,恐有不逮,眼下,应当速令司徒回师,以免我军陷入腹背受敌之境,

且黑獭割让的河南四城皆为四战之地,不若召回太尉从长计议?”

步步退让实不是高澄的作风,可眼下局势逼人,不由得拽紧拳头,指节发白:“可有王思政啦,弘农玉壁皆是他杰作......”

陈元康见高澄迟迟不愿定策,贸然说了一句:“大将军,离秋收还有时日......”

“这才五月,待秋收当时还需时日!”

“大将军,黑獭入境必定与侯景互为犄角之势,若我军留在河南,就如箭垛红心,徒引二贼合击。

兵法云'知进退者,方为良将',且退到河北,以将军之计,或许还能隔岸观火!”

高澄微微收扇,觉得是这道理,继而问道:“可是元康?这与你说的秋收,又有何干系?”

崔暹侧目瞥过陈元康,只见他揽袖趋前数步,近到舆图跟前:“大将军明鉴,以往大王用兵,多因事急从权,讲究速战速决。”

手指触及舆图西线及南线要冲:“而今形势有变,侯景引的是西南两境之兵,此非速战可解决之局,不若换个打法?”

高澄依循着陈元康手势瞥了一眼舆图,目光扫回陈元康面目,来了劲头:“换个打法?说下去!”

“古来合纵难成却是连横亦施,况且侯景、黑獭、萧衍三军,只会是难相容易相斥。

大将军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先谋离间之计,乃谋而后定。

谋国如弈,当先静观其势。未察风云变幻,岂可轻落子?必待洞悉天元之争,方可设劫争胜。

观局、设局、入局、破局,四者环环相扣,非求一鼓而成,乃需长谋!

侯景据的四战之地,从正月起百姓边大量流离东北部,即便熬到秋收,粮草往后,最多熬不过一年!

指着西南粮救,只怕也是杯水车薪!且侯景一人,最终只会择一势依附,换个打法便是谋而后动,我们退观其变,便是上策,此退非败,乃以退为进!”

高澄大喜:“元康果然善略,得卿之言豁然开朗!”

陈元康只是淡然一笑,并未还礼。

崔暹对着陈元康也微微拱手:“陈县公长谋之计,令暹受教!”

话音未落,陈元康恰好截住崔暹动作:“崔中尉多礼那,无端端的,真是折煞元康啊!”

高澄嗤笑,只回身落坐,书了召令:若黑獭大军将至,即刻班师回邺。

另外有命斛律金散布密探斥候,时刻关注黑獭大军动向,随机而动。

由于东魏主力围困侯景于颍州,随着李弼大军一路东进,西魏广宗县子魏玄与开府李义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伏流城。

李弼麾下将梁椿,亦率精兵强攻阎韩镇,斩镇城徐卫。城主卜贵洛见大势已去,只得领千余残兵开城纳降。

与此同时,西魏李远及陈忻得宜阳,攻取九曲城,尽管尔朱浑道元帅了三千兵马驰救,还是大败退兵。

六月,未免腹背受敌,韩轨听令撤颍川之围,引兵北归邺城。

向南线王思政则一路高歌猛进,先攻取了鲁阳,继而挥师东进,直逼襄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