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闻言,对郭嘉说道:
“若那孙策识破丞相计谋,不愿北上与刘备相争,我等为之奈何?”
郭嘉哈哈大笑道:
“文若大人,孙策肖似乃父孙坚,皆是好勇斗狠之辈,其倚仗者不过军力强盛!江东世家越是并非真心臣服他这‘小霸王’,孙策便越要扩大战果,决不允许失败。江东诸郡已平,那江淮之地的袁术残部,庐江刘勋,甚至淮南刘备,便皆可为其目标!”
随后,郭嘉眼中精光闪烁,继续道:
“只要孙策穷兵黩武,征战不停,上至江东世家,下至江东百姓,必对其怨恨日深,他日孙策再行暴戾之举,治下必定大乱!”
“而我料那孙策小儿,将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唯有还未发一语的贾诩,面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
曹操察觉到贾诩表情,问道:
“文和,何故一言不发?孤倒想听听你之见解!”
贾诩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其投靠曹操不久,与荀彧,郭嘉等同僚尚不熟悉,自然不好急于“表现”,以免遭人嫉恨。
不过眼见丞相提问,贾诩倒也不再藏私,拱手道:
“诸位大人,皆是智谋深远,文和佩服。丞相欲联姻孙策,自无不可,只是......若要其北上,仅靠联姻为盟,还远远不够!”
曹操沉吟片刻,道:
“那依文和之见,该当如何?”
贾诩微微一笑,自信道:
“刘表与刘备业已结盟,刘表不过乃守户之犬,不足为虑,但其与孙策有杀父之仇!主公只要命校事秘谍,于江东散布谣言,言二刘同盟,意在他日共谋江东,必引孙策警觉。况且......孙策年少气盛,对袁术以其交托玉玺称帝,一向耿耿于怀,如今袁术生死不知,玉玺下落不明,无论是对二刘先下手为强,还是为夺取庐江,向江东世家炫耀武力,甚至是为夺回玉玺,一雪前耻,那孙策都极有可能出兵!”
贾诩再度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接着说道:
“若丞相还不放心,便为江淮乱局再添上一把火!私下以扬州牧之职相许,命孙策讨伐袁术,刘备,待其事成,便正式表奏天子!”
贾诩辅佐张绣,久居宛城,对刘表与孙家的恩怨,可谓知之甚详。
他笃定以孙策性格,必会先下手为强,而刘表,甚至其同盟刘备,也迟早会与孙策兵戎相见!
郭嘉对贾诩智谋,也是颇为叹服,赞同道:
“文和大人妙计!好一招“无中生有,以利诱之”!孙策此时尚不足为虑,其北上庐江,即便击败袁术残部,与刘备恐也是胜负难料,只要二人不断相争,丞相便可高枕无忧!”
“况且......袁术手中的玉玺,无论落入谁手中,对丞相都未必是一件坏事!”
曹操闻言,瞬间便明白过来,问道:
“奉孝是说......”
郭嘉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道:
“私藏玉玺,形同谋逆!若玉玺落入孙策手中,丞相可借天子名义,命刘备前往讨伐,二人必定不死不休!若玉玺落入刘备手中,丞相可借校事秘谍散布流言,称刘备沽名钓誉,实则早有称帝不臣之心,其欲仿效袁术,借玉玺于淮南称帝!”
此言一出,曹操愁眉尽展,大喜道:
“好!诸公所谋,皆有道理!尤其是文和,奉孝之言,最得孤心!”
其收敛笑意,对荀彧下令道:
“文若,传孤之命!再次派出使者,前往江东拜会孙策,商议联姻之事!”
“公达,仲德,你二人继续以校事秘谍,联络许贡及其他江东世家,以备他日之需!”
“奉孝,文和,你等密切留意袁术残部动向,以及玉玺下落,寻机散布流言,搅动庐江局势!”
最后,曹操才对校事统领杜怀说道:
“这诸多安排,皆需思远你麾下秘谍配合,孤允你扩充校事,再择有能者,暗中为孤效力!”
杜怀听出曹操对其颇有重用,放权之意,连忙喜道:
“诺!属下必不辜负丞相期望!”
无独有偶,就在曹操一方精心“算计”之时,孙策已暗中集结兵力于丹阳,虎视庐江。
不过,孙策还未与曹操正式联姻结盟,且庐江依旧在“老相识”刘勋手中,那伪帝袁术生死未知,传国玉玺也下落不明。因此,眼下他并不急于立刻北上。
只是......其一向倚仗的江东“二张”,张昭,张纮二人不停进言,令其不胜其烦。
现今江东六郡,除却江北的庐江郡,已有五郡在孙策军治下。
可惜孙策这数年征战,多行暴戾之举,以致江东各世家大族同仇敌忾,对其时有反叛之举!
孙策对此,自是怒不可遏,其屡以武力威慑镇压。对反抗的世家大族人物,轻则流放迁徙,重则满门诛杀,吴郡高氏,会稽周氏皆被其荼毒。
近年来,江东世家势力被不断削弱,反抗势头日趋减弱,孙策也在好兄弟周瑜,以及张昭,张纮等人劝阻下,略有收敛,也开始拉拢部分江东世家,收为己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