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掌柜早早就来到了绸缎庄,掌眼的活计必须赶在开门前完成。他捧着一匹新到的苏绸,在晨光下仔细查看。四十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批货有问题。
"李掌柜,"伙计小王急匆匆跑来,"程先生来了。"
李掌柜放下绸缎:"这么早?"
"说是要看新到的货。"
李掌柜整理了一下衣装,快步走出去。程远山正站在店门口,年轻的脸上带着几分急切。
"程先生,"李掌柜笑着迎上去,"您来得可真早。"
程远山点点头:"最近生意不好做,总得多上点心。李掌柜,新货怎么样?"
李掌柜面色一沉:"恐怕不太好。这批苏绸,品相差了些。"
程远山皱眉:"又是这样?看来得换个供货商了。"
---
四十年前,十五岁的李福安还只是绸缎庄的一个学徒。那时的上海滩正值鼎盛,各地的绸缎商人云集于此,一条南京路上就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绸缎庄。
"小李子,"当时的掌柜对他说,"这行当看着简单,其实门道多着呢。"
李福安牢牢记住这句话。从此,他不但用心学习验货技巧,还特意去结识各路商人,了解行情。渐渐地,他成了绸缎庄里最得力的伙计。
十年后,老掌柜退休,李福安接任了掌柜的位置。那时他才知道,做生意远比想象的复杂。不但要会看货,还要懂得经营之道。
"李掌柜,"一个老主顾说,"现在不比从前了。洋货进来,咱们的生意不好做啊。"
李掌柜却看得很清楚:问题不在洋货,而在于商人们不愿改变。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早晚会被时代淘汰。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程远山。这个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眼光独到,而且敢想敢做。更重要的是,他身边还有个得力的谋士——沈若兰。
第一次见到沈若兰,是在一个雨天。她来绸缎庄选料子,说是要绣一幅《牡丹图》。李掌柜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内行人。
"这位姑娘,"李掌柜拿出一匹上等绸缎,"您看这个如何?"
沈若兰接过来仔细端详,然后说出了一连串专业见解,把李掌柜都说愣住了。
"姑娘好眼力,"李掌柜由衷赞叹,"不知是跟谁学的?"
"在王师傅绣庄学艺。"沈若兰说。
李掌柜更加惊讶。王师傅绣庄的名声他是知道的,能在那里学艺的,都不是简单人物。
从那以后,沈若兰经常来绸缎庄。李掌柜渐渐发现,这个年轻姑娘不但懂绣品,对经商之道也很有见地。
有一次,沈若兰看着账本说:"李掌柜,我觉得咱们可以试试新的经营方式。"
"哦?说来听听。"
"现在洋行里的太太小姐们,都喜欢新潮的样式。咱们何不把绸缎和绣品结合起来,做些新式旗袍?"
李掌柜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很好,不但能开拓新市场,还能提高利润。
就这样,绸缎庄开始了转型。在沈若兰的建议下,他们不但开始做新式服装,还和王师傅绣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精美的绣品。
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越来越多的太太小姐们慕名而来,绸缎庄的名声在上海滩越传越响。
"李掌柜真是好眼光,"外人都这么说,"这么早就看准了新式服装的市场。"
但只有李掌柜知道,这都是沈若兰的功劳。这个年轻姑娘虽然出身农家,却有着过人的商业头脑。
"李掌柜,"有一天,程远山找到他,"我想请您帮个忙。"
原来程远山想扩大生意,但苦于资金不足。李掌柜想了想,答应帮他引荐几个老主顾。
"程先生,"临走时李掌柜说,"我听说您和沈姑娘......"
程远山神色一黯:"是啊,她帮了我很多。"
李掌柜欲言又止。他看得出来,程远山对沈若兰的感情很复杂。但商场如战场,有些事情不是光靠感情就能解决的。
---
"李掌柜,"程远山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这批货退了吧,我另外找人订。"
李掌柜点点头,心里却在想:这个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急躁了。以前有沈若兰在身边时,他还能保持冷静,现在却总是想着快速发展。
"程先生,"李掌柜忍不住说,"做生意要稳扎稳打啊。"
程远山笑了笑:"李掌柜,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上海滩,机会稍纵即逝。不快点抓住,就什么都没有了。"
送走程远山后,李掌柜坐在柜台后面,长长地叹了口气。他已经看到了风暴的征兆:程远山最近的扩张太快了,而且手段越来越激进。
这时,沈若兰来了。她还是那么安静,但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
"李掌柜,"她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跟您谈谈。"
李掌柜把她让到内室。沈若兰开门见山:"我想请您帮我一个忙。"
"沈姑娘请说。"
"我需要一些可靠的供货渠道。"沈若兰说,"最近程远山那边可能会出问题,我得未雨绸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