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舅母说,沈夫人在苏州的绸缎行大展身手,设计的新式绣品很受欢迎?"周玲珑好奇地问道。
沈若兰谦虚地点头,"都是周夫人抬爱。我只是尝试将西洋的一些技法融入传统苏绣,恰好得到了一些顾客的喜爱。"
周玲珑眼中闪过一丝钦佩,"沈夫人过谦了。能将东西方风格融合得自然和谐,这份眼光和技艺,实在难得。"她顿了顿,"其实,我在杭州也有一个小小的绣坊,专门收集各地的绣品,研究不同的技法。不知沈夫人可有兴趣一观?"
沈若兰惊讶地看着她,没想到这位看似书生气十足的年轻女子,竟有如此的见识和事业心。"当然有兴趣。只是,我和女儿刚到杭州,还不太熟悉环境......"
周玲珑理解地点点头,"沈夫人不必担心。我的绣坊就在西湖边上,环境清幽,来往的多是些文人雅士和对绣艺有兴趣的贵妇人,很是安全。"她微微一笑,"若是沈夫人不放心,可以先在府中休息几日,等熟悉了环境再说。"
沈若兰感激地点头,"多谢周小姐体谅。确实,我需要先安顿好清韵,再考虑其他事情。"
周玲珑温和地说道,"沈夫人是个好母亲。令爱那么可爱,想必在您的教导下,将来必定出色。"
沈若兰心中一暖,对这位周小姐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能遇到这样一位懂得体谅且志趣相投的朋友,实在是一种幸运。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周玲珑便告辞离去,说是要去绣坊处理一些事务。沈若兰送她到门口,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心中不禁期待起未来与她的合作。
回到厅中,李妈已经准备好了茶点,沈若兰正想坐下品茗休息,一个小厮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封信。
"沈夫人,有您的信,说是从苏州来的。"小厮恭敬地将信递上。
沈若兰心中一紧,连忙接过信,迅速拆开。信是周夫人写的,大意是说杨军长的人确实已经追查到苏州,但因为她们离开得及时,没有暴露行踪。周夫人还提到,她已经通过可靠渠道得知,程远山虽然受伤,但已经安全到达南京,正在与南方政府的人接触,商议对策。
读完信,沈若兰长舒一口气,至少程远山暂时是安全的。虽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如从前,但他毕竟是清韵的父亲,她不希望他出什么意外。
信的最后,周夫人还特意提到,宋玉芙也已经秘密离开了上海,前往南京,可能会与程远山会合。看到这个消息,沈若兰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未来而奋斗,没有谁是谁的附庸,也没有谁对谁有所亏欠。
将信仔细收好,沈若兰走到窗前,望着院中嬉戏的沈清韵,心中渐渐坚定。无论未来如何,她都会为女儿创造一个安全、幸福的环境,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接下来的几天,沈若兰和沈清韵渐渐适应了杭州的生活。宅院宽敞舒适,李妈和下人们热情周到,周玲珑时常来访,与沈若兰畅谈绣艺和生活,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沈清韵也很快乐,宅院的花园成了她的游乐场,李妈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年轻的丫鬟专门陪她玩耍和学习。沈若兰看到女儿如此开心,心中的忧虑也减轻了不少。
一周后的一个晴朗上午,周玲珑来到宅院,邀请沈若兰去她的绣坊看看。
"绣坊离这里不远,只要沿着西湖边走一段路就到了。"周玲珑解释道,"今天天气这么好,正是欣赏西湖美景的好时机。"
沈若兰思索片刻,决定接受邀请。被困在宅院里一周,她也想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至于安全问题,杭州距离上海有一定距离,杨军长的势力应该还没有延伸到这里,而且周玲珑说的没错,西湖边往来的多是游人和文人墨客,并不显眼。
交代好李妈照顾沈清韵,沈若兰换上一身素淡的旗袍,跟随周玲珑出了门。
杭州的春天比上海来得早一些,西湖边的柳树已经泛出嫩绿,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如黛,近处的亭台楼阁倒映在湖中,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西湖果然名不虚传。"沈若兰感叹道,眼中满是赞叹。
周玲珑微笑着点头,"杭州虽不如上海繁华,但这山水之美,却是上海所不能及的。"
沿着湖边小路漫步,不一会儿,两人来到了一座临水而建的小楼前。楼前有一块精致的匾额,上书"秀艺坊"三个字,字迹遒劲有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到了,这就是我的绣坊。"周玲珑引导沈若兰走进小楼。
踏入绣坊,沈若兰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个空间布置得既雅致又实用,一楼是展示区,各种风格的绣品按类别陈列,有传统的苏绣、杭绣,也有一些明显融合了西方元素的创新作品。二楼则是工作区和会客区,几位绣娘正在窗边专心致志地工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的绣品上,熠熠生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