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 > 第967章 正在蜕变的启明科技大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67章 正在蜕变的启明科技大学

繁星影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东瀛二次元文化的传播。

现在又有了互联网产业替代,东瀛的二次元文化未必还能有前世的繁荣。

等到互联网泡沫破裂,东瀛经济再次重创,到那时。

已经被压制萎缩的二次元文化,想要再次繁荣,只怕已经晚了。

“把我们准备好的那些“分析报告”,通过合作的媒体,精准地投放到东瀛去。

标题要足够震撼。

比如《互联网电商:东瀛经济复苏的唯一引擎》、《从亚马逊模式看东瀛产业的未来》。”

前世的东瀛,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因为坚守实体经济,受损相对较小。

但这一世,他要亲手将这个泡沫,吹得更大,然后精准地引爆在东瀛的头顶。

让这个已经在低谷挣扎的经济体,再经历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洗礼。

东瀛普遍拥有一种赌徒心理,最喜欢玩梭哈游戏。

只有让他们狂热,让他们把所有能调动的资金,都投入到互联网创业的狂潮中来。

因此,张启明就要不断的给他们找刺激。

让他们眼红的像一头头饿狼,才会乖乖的享受为他们准备好这场盛宴。

“好的,张生!”赵家华急忙应道。

“接下来这里就交给你,我还有事,就先一步!”张启明说着,就直接起身离开办公室。

向启明科技大学而去。

…………

张启明返回香江这段时间,离岛基地、鹏城基地各攻关小组,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研发攻克难题。

另一个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基础性的战场,也在启明科技大学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张启明从毛熊拿回来的资料,除了通过大数据拷贝的资料,还有更多资料是纸质资料。

毛熊许多国家级实验室技术资料,都不是采用数字存放。

而是选择更安全的物理存放方式。

张启明从毛熊买回来火箭卫星资料,光纸质研发资料就以吨来算。

正常情况下,就算有人盗窃,想要运输出去,都是一个大麻烦。

实验项目数据若完全电子化,方便是方便,就是可能面临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风险。

很容易被人通过电子网络窃取。

张启明带来回的众多纸质技术资料,除了部分马上就能用到的技术,被分配到启明科技。

剩余需要整理的技术资料,大多存放在启明科技大学地下基地里。

准备将这些技术资料进行翻译、数字化与标准化。

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而且费时费力,为了不耽误各公司研发进度。

张启明就将这个工作,交给启明科技大学来完成。

在启明科技大学地下深处,一栋守卫格外森严的大楼里,弥漫着旧纸张、油墨以及咖啡因混合的独特气味。

这里被戏称为“故纸堆”,正式名称是“技术资料数字化中心”。

数以百计从各大高校招募来的语言专业高材生、退休的老工程师、以及专门聘请的俄语、乌克兰语技术翻译。

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图纸、手稿、实验记录和技术报告中。

这些资料,张启明从毛熊“淘”回来的宝贝资料,混乱的令人头疼。

很多资料居然是手写的,字迹潦草不说。

图纸有蓝图的,也有晒图的,部分已经模糊甚至破损。

使用的标准是毛熊的国标,计量单位、公差标注、材料和工艺代号,都与国际通用标准或英美体系迥异。

更麻烦的是,很多关键的技术诀窍,并未形成正式文档。

而是存在于那些老专家的脑子里,或者以零散的笔记形式存在。

张启明有些庆幸自己在毛熊捞人才时,没有嫌弃那些已经退休的老技术专家。

即便七老八十,张启明依然非常痛快掏钱,把他们买了回来。

这些已经无法为张启明旗下企业工作。

带回香江后,这些老人被张启明安置到,启明科技大学相关实验室带学生,或者图书馆养老。

有兴致想要去教学,张启明也不阻止。

平时最累的工作,就是充当资料翻译工作。

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耐心。

老人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为了他们的身体着想,也为了那些海量的资料能够翻译出来。

张启明不限制工作时间,只要求保密。

“组长,这份关于RD-107系列发动机涡轮泵动态密封的笔记,我实在看不懂这个缩写是什么意思,上下文也找不到。”

一个年轻翻译拿着一份泛黄的笔记本内页,向组长求助。

组长是一位头发花白,带着厚厚眼镜的老工程师,他接过看了看,又翻了翻旁边几份相关的图纸,沉吟半晌:

“这个啊……这应该是列宁格勒金属厂内部用的一个代号,指的是他们一种特殊的石墨-金属复合材料。

你查一下第B-47号档案柜里,标有列宁格勒金属厂特种合金的那个文件夹,里面可能有关联记录。”

这样的场景,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

这不仅仅是将俄语翻译成中文那么简单。

更是一次对庞大而陌生的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性解码和重建。

张启明期望的是,在消化完这些资料后,能够形成独属于启明系的技术工业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属于张启明旗下各企业,更要深入启明科技大学教育体系,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启明科技大学老师们来自全球各地,这也让学校在教育方面各有风格,没有形成一体化。

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沉淀。

启明科技大学成立时间太短,前身只是一座技术学校。

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全靠张启明砸钱。

但在真正的文化底蕴上还差得远。

张启明就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吸收消化毛熊的文化底蕴上。

吸收一个庞大的超级大国,大量的科研知识,必然能够让启明科技大学产生蜕变。

这也是为什么学校,成立越久底蕴越深的原因。

张启明进入学校后,在校长钟华建陪同下,经过层层检查后,走进地下室技术资料数字华中心。

看到地下室老人和年轻学子的讨论声,他没有打扰正在忙碌他们。

而是在钟华建陪同下,静静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