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董进和蒋曦文一家人在临海县已经数月,对于此地的气候还是有些不适应。

海边潮湿,空气中都是咸咸的味道,县衙距离海边不远,只有不到二十里路。

临海县是个小县,人口不多,面积也不大。

土地贫瘠,除了一些水果外,粮食的产出量极低。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吃不完的海鲜了。

蒋曦文和婆婆两人带着下人们安顿好县衙后宅后,也的确尝试了一下这边的特产。

今天是蛤蜊,明天是蛏子,后天是虾蟹。

清水煮完,直接沾着酱油吃的。

怎么说的,挺鲜的,但是总吃这样单一食物,没有足够的米粮,百姓们绝对受不了。

董进上任的第一要务,就是解决临海县百姓的口粮问题。

这也是前几任县令在此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董进亲自走访了全县各地,查看土壤状况。

不过,越看心越凉,土地贫瘠,可以灌溉的水源又太远,真是贫瘠到一定程度了。

土壤里面不说一点肥力没有,那也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这里的土,握在手里一把,松开手还是一把。

甚至握紧到时候能从手指缝儿往外流,比沙子强点儿有限。

董进带着师爷和县衙的几个差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各个村落的大多数田地。

走访完各处后,董进回到县衙便召集当地乡绅和农户代表议事。

董进最先提出的就是增加土地肥力,他也不是无的放矢,他手上有几个沃肥的方子。

准确的说,是他夫人蒋曦文手中有几个沃肥的方子。

在蒋曦文知道此地土质问题后,没等董进问,就拿出了方子,这是她当初嫁进董家的陪嫁之一。

这是弟弟私下给她的添妆,这方子比那些金银、田地之类的还要珍贵。

董进觉得白用媳妇的嫁妆不好,和父母商量了一番后,将家里一个面积不小的田庄过到了蒋曦文名下。

虽说都是一家人,在谁名下都是家里的产业,但是董家做事的态度还是让蒋曦文非常受用。

她嫁进来这些年,一直都知道婆家看重她,如今除了看重,又多了很多的尊重。

董进拿着老婆的嫁妆方子,从来就没怀疑过方子到底好不好用。

毕竟这可是小舅子的方子,小舅子那是谁?那是能培养出五个进士的神人。

包括他自己在内,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岳父一家陪着他用功,没有小舅子的敦促,他凭自己能中举人吗?

很明显,不能!

举人都中不了,那能中进士吗?能做官当上七品县令吗?

非常明显,绝无可能!

秀才,就是他学业和仕途的终点,当个蒙学夫子,就是他一生的归宿。

这一切,都是因为岳家,因为小舅子这个天才少年。

所以,小舅子给自己夫人的陪嫁是否真的有用,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

不需要!

因为答案早就明晃晃的挂在他的官服上,小舅子出品,必属精品!

董进的师爷其实也是蒋小七介绍的,只不过其和蒋小七牵连不多。

不像钱师爷、邢师爷和孙先生他们,那毕竟是给自己祖父和父亲用的人,可以毫无顾忌。

给大姐夫引荐人才,还是要顾忌斟酌一番。

这位杨师爷们的月钱也是董家负担的,毕竟董家这两年发展得更好了,根本不差这点小钱。

杨师爷此时引着临海县各处有些名望的乡绅地主和庄头把式进来,一进来就发觉自家大人在发呆。

这临海县已经让大人愁成这样了?随时随地苦思冥想解决之策?

唉,难啊,就算把这些人找来,也不一定能解决临海县的粮食问题啊。

前几任县令又不是没让这些人捐过钱粮,这些人倒不会不捐,可是就算捐了,谁又能真割自己的肉喂别人?

再说了,劫富济贫也不是这么个劫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再说就算有余粮,那不也还都是杯水车薪吗?

临海县是不大,可人口也是上万的,一人一个月吃十斤粮食,那就是十万斤!

谁家有这个库存?就算有,凭什么拿出来打水漂?就为了一句轻飘飘感谢的话?

人家是地主,人家又不是大傻子~

乡绅地主们到了县衙,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县太爷也不能可着他们一头驴薅啊~

好不容易送走了刮地皮的陈县令,这又来了个董县令。

要不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呢?人家当官的动动嘴皮子,他们这些地主富户就得割肉放血!

士、农、工、商,“农”始终还是排在“士”后面,说起来好听,比“工”和“商”的地位高,可是他们还是苦哈哈的老百姓啊。

乡绅地主们不说苦瓜脸吧,此时面色也真说不上好看。

面对官员,即使是七品官,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不得反抗的存在了。

董进在杨师爷提醒下,终于收回了思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