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还得说回当初,汉末流行过很多优秀战略规划,例如沮授的计划就很符合袁绍的实际情况:依靠河朔强大的武装力量,仿效汉光武帝刘秀从北向南一统天下。
相比沮授稳扎稳打,鲁肃的“二分天下”在时人看来就有些闹着玩,先不说孙权有没有本事拿下刘表,就说他能占据荆州,之后再想打益州可比登天都难。
鲁肃的“二分天下”远见卓识,相当精彩,错在孙权不具备实施的实力。不能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犯错上,这样做自己首先就是个愚蠢的人。
南方进益州有两条路,其一是经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道逆流西进,先不说前进困难,退一步讲人家放你的军队过去,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运粮食的浮排怎么办?二十年前张则从这条路进去过一次,后果什么样大家都看在眼里。
另一条路是从交州绕进益州,选这条路还不如走长江水道,沿途群山遍布到处是瘴气,原始森林荒无人烟,补给全靠民夫肩扛,军队进去没等走到一半就得死绝。
诸葛亮的《隆中对》只能算是二分天下的改良版,也不能说《隆中对》不好,话要从两方面讲,以当时刘备的困难处境,还涉及不到如此遥远的战略部署。它仅仅是个愿景规划,最多算是一篇优秀的面试答卷。
等到赤壁之战打完,刘备的现实环境比孙权更适合打益州,北面强敌打不过,东边盟友不能打,从西面入手扩充实力是最优选择。问题是和孙权的“二分天下”一样,刘备怎么进益州同样是个难题。更麻烦的在于此类谋略家喻户晓,刘璋不是傻子,不到火烧眉毛不会轻易放外人进益州。
另外一方面,“二分天下”就是给刘备量身打造的合理规划,南方三股势力只有刘备地处中央,放眼天下唯独刘备有条件打川蜀。地利还不是唯一原因,川蜀阵营内部的派系对立才是至关重要的有利条件。
每个阵营内部都有派系问题,这是汉末的军阀的通病,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大大小小的军阀都是如此,就看谁能处理好平衡关系。吞并战争能重新分配利益,这是平衡内部的最有效手段,没有之一。
小军阀压根儿就没有形成稳固核心,始终是一盘散沙。曹操靠战争不停的弥合内部分歧,刘备一直没有根据地,到坐稳荆州才开始面临派系矛盾。刘璋和孙权两个军阀情况特殊,由于地理条件,早早就确立领导核心。
也正因为地理条件既优渥又封闭,导致对外吞并很难胜利,内部的矛盾持续积攒迟早面临爆发。孙权阵营淮泗人掌权江东土着受压制,扬州土着实力不算强,想反抗很不容易,一条长江分割南北外援打不进来,同样南边想出去也困难。
成也地利败也地利,孙权主力军打淮南打荆州都可以,赢不赢且另说起码撤军很容易。假如主力在外远征川蜀,战事拖延再被敌军牵绊,彼时江东基本盘稍有风吹草动,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说政权覆灭至少得乱翻天。
刘璋和孙权的处境不能说大差不差,只能讲一模一样。益州内部属于东州人压制益州人,表面看坐守有余外战不足,其实是受限于地理条件打不出去。
川蜀地盘狭小,打不出去无法获得新的利益,没有新利益分配,东州集团和本土士族长期处于相互倾轧的状态。刘璋没有机会整合内部除了和稀泥没的选择,内部矛盾逐渐积攒,发展到现在更不敢随意打出去。
刘璋不是个糊涂蛋,他的手腕不能说很高超,也可以说站在时代顶端,超越绝大多数人。没有紧迫的外部威胁,刘璋就能坐稳益州一直到死。问题是强大的外部威胁还真有,不是说张鲁,也不是说曹操,说的是俩人加一起。
这是后话,先收回目光说一说派系。
有一种说法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有人和。这个说法对不对先放一边,这里要讲一句共识,人和不是老天给的,需要自己一手创造出来。人和是成功的基础,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孙权亦如此。
刘备坐稳荆州开始阵营内部就存在两个派系,其一是和刘备一路辗转打拼的老部下,可以唤作“原从派”;其二是荆州本土士族,可以称呼“荆州派”。
赤壁之战前刘备依靠忠心耿耿、能打硬仗的“原从派”;赤壁之战后,刘备逐步吞并荆州地盘,单靠“原从派”不够压制本土士族,想坐稳荆州离不开“荆州派”帮衬,刘备没办法必须仰赖“荆州派”。
“原从派” 以北方中小豪强为主,出身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屡战屡败大浪淘沙,实力不够又忠心耿耿,除了安于作陪衬翻不起浪花。刘备集团的话语权从“原从派”转变成“荆州派”的过程很顺利。“荆州派”一家独大没有掣肘,两派处于良性竞争阶段。
“原从派”需要靠战争稳固地位,“荆州派”也想打出去建立功业。都想打出去,也有条件打出去,然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正面打刘璋都很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