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流浪儿,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家的开国之主。
这里面虽然有很多的机遇和巧合,但是和他自身的能力分不开。
首先他能讨得养父徐温以及养母徐李氏的欢心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徐温和徐李氏是被迫收养他的。
其次借助其养父的势力能够快速升迁很正常,但是实实在在出去领兵打仗拿到军功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了。
与此同时,在养父死后,从养父亲儿子手中夺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是这些事李昇偏偏全部做到了。
后来篡取南吴政权建立南唐之后。
李昇勤于政事、变革不合时宜的旧法,与邻国休养和解,保境安民。
使国家的国力得到迅速的积累,成为十国中的强者。
不过和大多数帝王一样,他也不想死的那么早。
所以晚年的时候,也学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的前辈一样,崇尚道术,开始了疯狂嗑药的晚年人生。
最后因此丧命。
像他这样彪悍的人生为什么没那么出名?只怪当时华夏分裂,而他又没能统一分裂的华夏。
不然的话传奇度还要上升好几个级别。
王修缘看完影壁墙上的记录,顿时有些无语。
李昇这种泥腿子孤儿出身的皇帝实在是太过粗糙。
墓志这玩意是普通人和臣子使用的东西,帝王怎么可能用这种粗糙的玩意。
早在汉朝时期,帝王下葬记录其生平的东西就开始用“策”了。
“策”分为两种,一本是“哀策”一本是“谥策”。
“哀策”的记录重点是阐述逝者在位时期的功德,表达哀悼与不舍之情。
“谥策”记录的核心是围绕逝者一生最真实、最基本的评价。
唯二的重点就是庙号和谥号。
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种“策”用的是竹制的材料。
但是到隋唐的时候,这些帝王们下葬就已经全部改用玉质材料的“策”了。
巨大的影壁墙两侧各有一条通道直接通向后面的墓室。
至于这种墓葬结构,王修缘必须坦言他是第一次见到。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正式进入古代的陵墓,但是之前了解过不少墓葬相关的资料。
几乎所有的帝王陵墓在地面上都有大量的设施。
通常包括陵区大门的石牌楼、神功圣德碑亭以及华表、象征陵墓主人生前仪仗队的石象生。
地面墓的墓门、用于祭祀的献殿、放置墓主生前用品的享殿。
此外还有守灵人居住的建筑等等。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南唐的开国国君完全不走寻常路,整个帝陵的地面之上完全没有任何建筑。
别说神功圣德碑亭、华表和各种宫殿了。
连个石牌楼都没有立过。
不过考虑到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国的混乱程度,各地藩镇纷纷割据一方,各小国政权彼此混战不休。
由于战乱频繁发生,导致民间的经济贸易停滞收不上来税。
基层的老百姓耕种受到影响,民不聊生,大量的土地被荒废。
为了筹集军饷,缺钱缺到爆炸的各路军阀势力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各自地盘上的墓葬。
毕竟有曹操这么个盗墓界的祖师爷在,他们怎么可能不照着抄呢。
毕竟古人尤其是有钱人墓葬里面陪葬品是非常丰厚的。
大量陪葬金子、银子和铜钱是基本操作。
李昇在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长大,作为其中一个强大的国主,挖坟掘墓凑军饷的事情肯定也没少干。
他作为盗墓界的一份子,设计出这么隐蔽的帝陵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具体可以参考一下曹操,第一个大规模组织官方盗墓行动的就是他。
第一个设置盗墓官职的人还是他,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就是实实在在的官职。
汉朝时期的校尉可是四品武官,相当于现在华夏军长师长这一级别的武官。
中郎将就更不用谈了,级别比校尉还要高。
曹操怕自己死后被人挖坟掘墓遭报应。
所以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给自己建造了七十二处疑冢。
当然这个七十二处肯定是个虚数,古人只是为了形容曹操建立了大量的疑冢希望以此避开被人盗墓的下场。
但是有一点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曹操的墓绝对不在这些疑冢里面。
而且曹操的操作非常成功。
如今一千八百年过去了,曹操的墓都没有被人发现在哪里。
更别说被盗了。
有曹操这么个成功的案例在前,后世有很多帝王和军阀都向其好好学习。
尤其是混乱时期,缺钱就学曹操的去盗墓凑军饷,死后学习曹操直接秘葬。
待自己的儿子上位之后,相关知情人士杀的干干净净就再也没人知道自己埋在哪了。
曹操这家伙以一己之力坑了不知道多少人。
称他一声“曹贼”不为过。
王修缘顺着影壁墙侧面的通道来到陵寝内部,他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陵寝里面的格局是什么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