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港片:扎职洪兴,开局推蒋家 > 第205章 有些光,专照死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这是要彻底阉割我们的记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语气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把《火前记忆录》数字化,纳入文旅系统?这是要把我们的血泪史变成供人娱乐的谈资吗?”

“不能让他们得逞!”另一个女生紧紧攥着拳头,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小萤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她知道,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他们需要一个更有力的反击,一个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行动。

“我有一个想法,”她缓缓开口,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参与竞标,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更多人的记忆。”

经过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达成一致:发动全国二十多个社区,同步举办“露天记忆夜”。

“我们没有纪念馆,没有聚光灯,但我们有彼此,有那些想要倾诉的故事。”小萤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要让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响彻整个城市!”

当晚,夜色如墨。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场无声的记忆运动正在悄然展开。

老旧的小区广场上,昏黄的路灯下,快递员老周放下手中的包裹,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炭笔和一张皱巴巴的白纸。

他蹲下身子,一笔一划地写着:

“我女儿死于校园欺凌,老师说她是抑郁自杀。”

字迹颤抖而笨拙,像是在诉说着一个父亲无尽的悲痛和绝望。

旁边,一个同样饱经风霜的妇女,轻轻地叹了口气,拿起另一支炭笔,接上老周的话:

“我侄子也被班主任长期体罚。”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他们用炭笔为刀,用白纸为战场,书写着那些被掩盖的真相,那些被权力所忽视的苦难。

“我爸是尘肺病人,死在矿上,没人管。”

“我被黑中介骗光了所有积蓄,无家可归。”

“我的房子被强拆了,我告了十年,也没人理。”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像一颗颗火星,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很快,这些照片便被传到了网络上,标题直击人心:

《我们不要纪念馆,我们要说话的地方》

舆论瞬间沸腾。

网民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所震撼,他们愤怒地声讨着那些试图掩盖真相的人,他们呼吁着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纪念馆。

而在另一边,林昭正站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前,望着墙上新贴的“文明社区,和谐邻里”的标语,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笑意。

他提交的“火角”全市推广方案,早已石沉大海。

街道办领导的暗示,他听得清清楚楚:

“小林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要懂得感恩,不要总是制造麻烦嘛。”

感恩?感恩他们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吗?感恩他们对真相的掩盖吗?

林昭的心中燃烧着一团无名之火,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被压迫的人民,继续沉默下去。

他不再争取会议发言权,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点燃星星之火。

从那以后,每次社区巡查,他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盒彩色粉笔。

趁着午休时间,他会偷偷潜入各个小区的宣传栏背面,在那些空白的地方,悄悄地写下真实案例。

“李阿姨,76岁,住在3栋2单元501,安置房漏水三年无人修,冬天屋里结冰,摔过两次。”

“王大爷,68岁,退休工人,医保报销被卡,看不起病。”

“张小丽,12岁,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关爱。”

他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游击队员,用粉笔为武器,与冷漠和麻木做斗争。

起初,他的涂鸦无人问津。

但渐渐地,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文字。

有人自发地补全文案,写上更详细的情况,甚至贴上维修申请截图。

有人拍照上传到网络,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弱势群体。

这种“地下火角”模式,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至其他城区。

人们称它为“林昭涂鸦”。

一个记者暗访追踪,拍下了他弯腰写字的背影,配文发到了网上:

“有些光,专照死角。”

与此同时,陈小满正坐在电脑前,整理着今天收到的匿名投稿。

她因“擅自传播敏感医疗数据”遭医院通报批评,被调离了“创伤叙事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