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王素则是久居前线,与妖军屡屡交战,甚至能带兵过三仓江大败群妖。晚年获此职前往凉州平乱时虽是七十岁高龄,但早已对兵法烂熟于心,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于打了一辈子恶仗的他,区区凉州不在话下。
而余兴楷自己呢?虽然被朝野上下誉为本朝第一猛将,但扪心自问,论其才华论其功绩他始终无法与二位先人比肩。但他看出来了,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即使他不主动请战,皇帝也会让他出征。
余兴楷还看出来,此次妖族大军压境全线出击,其目的就是让人间亡国灭种。此役为两族决战,为了大魏,为了天下黎民苍生,他余兴楷必须赢下这场仗。若想赢,那么军中和后勤就绝不能有任何差错。这要在前线后方拥有极大的权威,因此他就必须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出征。
此时他心想:“争吧,争吧,你们就慢慢争去吧!徐恺之,这回你赢了,老子在前头打仗,要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老子做鬼都不放过你!”
銮舆中,同光手持将印,身佩御剑,正闭目养神。这些天他就没睡过一个好觉,白日不断召见重臣敲打他们别因一时意气而误了国家大事,夜里与兵部大臣们聚在一起商讨灭敌之策。那日国子监讲武并非余兴楷一人杰作,而是君臣一体之佳作,而且此作将会吸纳部分学子意见,在日后编撰成册发往东线各将营帐。
不仅如此,他还每天召见国师,反复确认前线妖兵最新动向,询问天帝是否有新的旨意。这些天唯一能让同光感到欣喜的也只有王子安传来的税银捷报了,他大手一挥把这几年的乾州税银大半拨到兵部,还下口谕说谁敢贪墨立刻满门抄斩。
昨夜,他没去兵部,而是去了坤宁宫。这是从当年在东宫就养成的习惯,每逢大事前夜,他就会与太子妃,也就是现今的皇后在一起长谈。监国,登基,亲征,他都是这么过来的。而这一次更是关乎存亡的大事,重压之下,彻夜难眠。
皇城西门泰武门外,有两队人马在此等候御驾。左侧的是当朝太子姚文康,右侧的是当朝国师周翊坤。他们神情肃穆,整装待发。
辰时四刻,泰武门正门哗然洞开,大太监邓德义正步出门甩鞭三下,两队人马下马跪迎。与此同时从泰武门到承乾门的禁军接连吹响号角,号角吹过,两寺鸣钟,百姓纷纷跪迎。号角吹至承乾门,门楼上的摆放的一千六百面大鼓与军列中的三千二百面战鼓齐齐作响。鼓声沉重有力,每一下敲击隔了不少时间,就像是巨人在天地间踏下的一步,待到鼓响一百零八声,承乾门将会大开。
“太子、国师平身,随朕同行。”
御驾继续向前,等皇帝队伍过了凯旋桥他们才可上马随驾。
虽是国难当头,文康上马后眼望那浩荡队伍,远眺那万民跪安之街景,不由得愣神了。想着将来某一天自己也会是那乘坐銮舆之人,享受至尊之礼,已是痴了。
“太子殿下,快跟上吧。”
国师的一声提醒将他拉回现实,他赶忙拍马前行。再想想也是好笑,同光五年父皇御驾亲征的规模比这更上一层,当时九岁的他只觉得那阵仗吵闹吓人,怎知十四年后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随驾的路上,文康时不时用余光偷瞄国师,他虽贵为太子却是初见国师真容,杏子眼柳叶眉,脸若银盘,声音清悦,男生女相。若为女子,好比那人间富贵花。可天条规定人间国师十年一换,新君登基也得更换,逢乱世则不派国师下凡。按日子,这位国师后年正月初一就得回天界复命了。
真不知以后自己的那位国师容貌如何,性格怎样,又有何才干。想到这,文康就想起那条历朝历代都有的荒唐祖训:凡皇子公主,一概不许私会、求见国师。而且更荒唐的是除了皇帝子女,其他皇室宗亲和满朝文武都可以在三花观求见国师,见与不见还得看国师意愿。
文康越看越觉得这位国师心里有鬼,不过他想现在是出征大典,理应专心致志随驾前行,也就没再去琢磨那条荒唐祖训。
……
巳时正牌,随着第一百零八次鼓声作响,目睹过无数朝代兴亡的承乾门缓缓大开。还未见御驾,文武百官就已纷纷跪迎。不跪的,只有那屹立在道路正中的余兴楷和他身后的千军万马。
御驾现,声乐起,礼炮响,高歌奏。几百名太监手持明黄旗簇拥着銮舆出了承乾门,随驾的太子和国师出门后也牵马步行。队伍行至余兴楷跟前,同光才揭开帷幕,从车中现身。他身着明黄山河袍,头顶十二冕旒,为最高规格帝服。
承乾门立时山呼海啸般响起“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余兴楷一边高呼万岁一边缓缓跪下,向同光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与此同时,十二个摆放牛羊的柴火堆被军中礼官点燃,以祭祀上天。
声乐停,高歌止,全场只剩下燃燃火烧和旌旗猎猎。同光深吸一口气,说道:“余兴楷听令!今妖族屡犯边疆狂妄至极,为天下苍生,朕命尔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以守天峻。若妖族仍不思悔改依旧进犯,尔即为荡平妖邪之先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