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他,
只因为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底气’,本就源于绝对的‘实力’!
想到这里,朱允炆就带头走进了御书房。
而跟在他身后的六个人,朱元璋也全都认识。
追随在右后方的,分别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
而追随在左后方的,则分别是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以及开国公常升。
朱元璋虽然认出了常升,但他却并不知道常升这个常遇春的次子,也已经有了国公的爵位。
“怎么回事?”
“这第三把武勋的交椅,不该是遇春的长子,郑国公常茂的吗?”
“怎么会是常升呢?”
不等朱元璋想明白这个问题,朱允炆就坐上了龙椅。
“六位爱卿,新年开国,国家也当有新的迹象,新的规划。”
“你们都是国家的文武肱骨,说说看,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朱允炆话音一落,对立而坐的三文三武,就都看向了彼此。
终于,黄子澄率先开了口。
朱元璋看着正要开口的黄子澄,当即就不满意了。
“咱大明以武立国,什么时候轮到文官先开口了?”
可黄子澄接下来的话,又让朱元璋面露满意之色。
黄子澄,看向坐在对面首位的徐辉祖道:“我大明以武立国,还是三位国公爷先说吧!”
黄子澄话音一落,徐辉祖就当仁不让了起来。
“咳咳!”
可还不等徐辉祖开口,李景隆就用咳嗽打断了他。
原因无他,
只因为他在朱允炆的脸上,捕捉到了一抹不大满意的神色。
按理说,朱元璋虽然粗中有细,但也很难发现朱允炆这细微的表情变化。
可现在的他,却处在一个‘旁观者清’的位置。
所以,他就在李景隆捕捉到这一抹不悦的神色之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看来,允炆的内心深处,还是偏文一点啊!”
“也罢,立国之后,是该重视文治。”
“可你要记住,文官虽然可用,但却绝不可信!”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李景隆就笑着说道:“虽然我大明是以武立国,可现在是建文新朝。”
“当先文治安邦,再武定边疆,所以还是三位先生先说吧!”
李景隆话音一落,朱允炆脸上的那一抹不悦之色,瞬间就消失不见了。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也是当即就笑了起来。
在朱元璋看来,李景隆这话,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为了维持现有团结的大局观的表现。
“这个李九江啊,还是那么会来事。”
“假以时日,你必成大帅之才!”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徐辉祖还在看到黄子澄他们那似有得意的笑意之后,用似有埋怨的目光,白了李景隆一眼。
朱元璋并不责怪徐辉祖,因为一个朝廷需要李景隆这样的帅才,也需要徐辉祖这样的将才。
想到这里,他就当即想到了他洪武一朝的,‘常胜大帅徐达’和‘常胜将军’李文忠。
“天德,保儿。”
“你俩的儿子,在未来换个位置,也还不错。”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即就满意的笑了。
可他看到黄子澄他们那似有得意的模样之后,又面露明显的嫌弃之色。
这一刻,他又坚定了自己‘文官可用不可信,甚至可大用不可大信’的政治主张。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黄子澄就率先开口道:“陛下,今年的春耕,各州府县,都已经安排下去了。”
“镇国公所研发的新稻种,也已经在洪泽湖一带,选地下种。”
“上苍庇佑,今年的秋天,必定丰收。”
朱允炆听后,当即就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就看向黄子澄道:“农为国本,必为国之大事,先生多担待了。”
黄子澄拱手道:“陛下言重,此乃臣分内之事。”
紧接着,黄子澄又继续说道:“自从陛下收回佛门特权以来,土地回收顺利,僧侣还俗者众,可佛门却对陛下颇有怨言。”
朱允炆听后虽有不悦,但也还是欣然一笑道:“常言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朕都成人家的杀父仇人了,还不允许人家说几句?”
“无妨!”
“只要老百姓说朕好话就成!”
朱允炆话音一落,现场就又响起了‘陛下圣明’四个字。
当然,除了他们这些大活人之外,还有一个来自于过去的‘魂’,也笑嘻嘻的说了一句‘陛下圣明’!
朱元璋话音一落,真就是怎么看他这自以为的大孙,就怎么满意。
也就在朱元璋面露满意之色的同时,朱允炆又看向三人道:“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别的计划吗?”
“这......”
黄子澄三人一阵眼神交流之后,当即给了朱允炆一个眼神。
这个眼神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对面的武官在这里,他们不好意思说。
朱允炆明白之后,便转而看向徐辉祖三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