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么多夜明砂,你自己也说了,收购站价格便宜,量多又有啥用嘛?别的不说,你怎么把它们搬出去?一背篼一背篼地往外背?

就算你用牛车从这几十公里的深山里往外运,也不划算啊,那得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吃饱了撑的吧!”

冯启亮显然不看好这件事,觉得这纯粹是吃力不讨好。

“外边不是有个村子嘛,路也能通!”宋阳摇摇头,笑着说道,“别小看这些东西,积少成多的道理你不懂吗?想着一下子赚大钱的事儿,能有几件?

就说你,冒着那么大风险在汉中倒卖票证,每次赚的不也就是分分钱、角角钱嘛,折腾了那么久,又赚了多少呢?”

被宋阳这么一说,冯启亮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宋阳冲他笑了笑,接着说:“搞这些夜明砂,本身没什么风险,就是费些体力罢了,为啥不能搞呢?

我回去就找人一起过来弄,不跟你吹牛,就这些夜明砂,我往多了说,花上一个月时间,总能把它们搬空,赚个两三千块钱,你信不信?”

冯启亮犹豫了一下,说道:“照你这么说,赚钱也太容易了吧。我也去收购站看过,公示牌上可没说收夜明砂。你想得倒是挺美,但还是得考虑现实啊,得先去看看有没有人收再说。”

确实,汉中的收购站里,并没有公示收购夜明砂这一项。但宋阳记得,曾经有段时间是收这东西的。

可别辛辛苦苦弄回去,最后却卖不出去,那不就白费力气了嘛。

家里养着黄羊,还有牛和猪,老妈耿玉莲又勤快,家里可不缺农家肥。这确实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从山洞回到洞口,躺在松毛上准备睡觉的时候,宋阳又琢磨起另一个问题——搬运。

不管是倒卖药材,还是像这次打算弄夜明砂这种大宗的东西,搬运都是个大难题。

靠人背,或者靠牛拉马驮,一次又能运出多少呢?

确实既耗时又耗力。而且,从米仓山这边去汉中,以及去其他不少地方,动不动就是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总不能一直靠两条腿走路吧!

思来想去,宋阳越发觉得,自己是时候学开车了。

有了车子,出行就方便多了,不用每次去县城都到处找人搭顺风车。

而且在这个年代,会开车的司机可是捧着铁饭碗,那是能赚大钱的。

如今都已经改革开放了,宋阳记得,在八四年的时候,国内发布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

在八零年之前,汽车都属于公车,私人是不允许拥有的。

而这条规定的出台,从政策层面首次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

得赶紧想办法学个驾驶证才行啊!

在这个年代,私人购车,可不是买了车就能上路,同样得有驾驶证,不然就算有车也开不了,顶多也就弄台手扶拖拉机在山村里折腾一下,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倒不是宋阳看不上拖拉机,虽说拖拉机更适合山里坑洼狭窄的土路,但宋阳觉得它拉的东西太少,速度也慢。

而学驾驶证,那是早晚都得做的事。

上辈子自己成了废人,没机会接触车子,这辈子,宋阳可不想再错过这个机会。

这几年山里变化不小,经历了去年那场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后,开始大力重视山里的水利建设,从源头治理水患。

稍微大一点的河流,都开始沿河修建水坝防洪。

村里农闲的时候,不少人都去参与水坝建设的工程。

水坝建设的同时,也顺带修通了不少路段,这些路都是可以行车的。

就连石河子村,在建小学之前,也特意把那条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好好修整了一番,不仅拓宽了许多,还填平了不少坑洼,变得平整了许多,路况比以前好多了。

尽管山里的交通相比山外依旧落后,但总归是在越来越好。

这个时候学驾照,等以后能买车了,买上一辆,农闲的时候,只要肯吃苦干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买车的钱赚回来。

只是,这年头还没有驾校这种机构,学车需要挂靠单位,没有单位证明连考试都参加不了。

而在山里,对于宋阳来说,能学车的地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车队,要么去林场……

看来只能回去后到镇上打听打听了。宋阳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

有六条猎狗守护着,两人一夜安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宋阳就醒了过来,他把冯启亮也叫了起来,两人来到旁边的山泉边洗了把脸,便一边嚼着干粮,一边朝着汉中的方向走去。

这次,宋阳没有再穿山绕路往朱鹮临时保护站走,而是径直朝着几里外的山村走去。

到了村子后,向村民打听才知道,这里叫东沟村,隶属于岳坝乡。

到了乡里,宋阳去车队询问,得知有车子要去县城拉洋灰。

宋阳花了两块钱,司机欣然答应将他们两人送到洋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