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雍站在沙丘宫的高台上,望着远处操练的新军,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自实施新政以来,朝堂运转效率大增,他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军事改革中。
公子章在军事参谋部如鱼得水,太子何处理民政也渐入佳境。
"主上,北境传来捷报!"肥义快步走来,手中竹简还带着驿马的汗气,"代郡边军大破林胡,斩首三千!"
赵雍接过战报,嘴角微扬。
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一个内外安定的赵国,一个可以放手施为的局面。
"肥相国,寡人要出巡三日。"
他突然说道,"朝中事务,就交由你与三阁共议。"
肥义一愣:"主上去往何处?需多少护卫?"
"不必多问。"
赵雍神秘一笑,"做好分内之事等寡人回来便可。"
当夜,赵雍独自留在宫中,他挥斥走了所有的婢女侍卫,接着念头一动,眼前便出现了一道光门。
透过光门当中,赵雍仿佛看见了赵国光门的未来。
哪怕早已知晓,他脸上仍是透露着难言的喜悦。
接着他一步踏入其中,便再次窜进了姜饼的院子里。
"赵君来得正好。"
姜饼正在院中煮茶,见他出现并不惊讶,"新到的武夷岩茶,尝尝?"
赵雍大步走来,正要开口,忽见廊下站着一位锦衣青年。
那青年约莫二十来岁,面容俊秀却带着几分阴郁,正用警惕的目光打量着他。
"这位是..."
赵雍眯起眼睛。多年征战养成的直觉告诉他,这少年绝非寻常人物。
姜饼笑而不语。
胡亥上前一步,拱手行礼:"秦国公子胡亥,见过赵君。"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赵雍的手下意识按上剑柄,又缓缓松开。
他早从姜饼处知道秦国将一统天下,却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秦国王室。
"原来是秦公子。"
赵雍意味深长地看了姜饼一眼,"先生这里,倒是群英荟萃。"
茶香袅袅中,三人各怀心思地落座。
胡亥紧盯着赵雍袖中露出的书册一角,那是后世才有的装帧;赵雍则暗中打量这位未来的秦国王室,试图从他身上看出秦国强大的秘密。
"赵君新政推行如何?"姜饼打破沉默。
提到这个,赵雍顿时眉飞色舞:"妙极!三阁制运转顺畅,寡人如今只需处理军国大事,余者皆由内阁票拟。"
他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近一月的政绩,请先生过目。"
胡亥忍不住凑近观看。
竹简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赵国新政:军功授田制吸引了大批胡人勇士归附;设立"技工坊"改良兵器;甚至在边境试行"军屯制",士兵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赵君果然大才。"
胡亥喃喃道,眼中甚至闪过一丝嫉妒。
这些制度,若是当年的秦国能用上,或许又是别样的结局?
赵雍敏锐地捕捉到这抹异色,突然笑道:"秦公子若有兴趣,不妨来赵国一游。寡人可让你参观新组建的铁骑。"
胡亥脸色一变。这是赤裸裸的炫耀!
"好了。"
姜饼适时插话,"二位都是我的客人,何必针锋相对?"
他给两人各斟了一杯茶:"赵君可知,为何最终是秦而非赵一统六国?"
茶盏在赵雍手中一顿。
这正是他最想知道的答案。
"请先生指教。"
"根本在于制度。"姜饼指向赵雍袖中的书册,"你借鉴的内阁制虽好,但赵国宗室势力太强,改革难以彻底。
而秦国..."
他转向胡亥:"自商鞅变法后,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平民只要有战功就能晋升。这种流动性,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
赵雍若有所思。他想起推行"胡服骑射"时遭遇的阻力,那些宗室老臣宁可死守祖制也不愿变革...
"先生是说,寡人还改得不够彻底?"
"非也。"
姜饼摇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赵国若能将骑兵优势发挥到极致,未必没有机会。"
胡亥突然插嘴:"可最终..."
"最终是秦统一六国,我知道。"
赵雍平静地打断他,"但那是在没有先生指点的情况下。"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姜饼,"如今寡人既知未来,又得先生传授后世良法,结局未必相同。"
胡亥握紧了拳头。
这个赵雍,竟想逆天改命!
但想想又有些释然,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巧夺天命之人?
若非遇到了姜先生,如今早已成了孤魂野鬼,也不会有坐在这里和赵雍论道的机会。
姜饼看着两位君王后人剑拔弩张的样子,不禁莞尔:"历史没有如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能更好地'与时俱进,选贤任能',谁就掌握了主动。"
他起身从书房取出一卷地图铺在石桌上:"这是后世绘制的天下形势图。赵君请看,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若要崛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