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东临一同来的孙玉如抢着说道:
“杨军也太前卫了吧!朦胧诗刚在我们这代人中兴起。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特别的喜欢。朦胧诗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意境的人。读起朦胧诗来总是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不懂。现在朦胧诗还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因此,现在一些优美的朦胧诗还没有出现。不要说在依兰屯这样的书店。就是北京大一些的书店都很难买到。陈东临有一本朦胧诗的手抄本。你不妨拿回去。让你们的杨大才子欣赏一下”。
陈东临听了孙玉茹的话。从军用挎包里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梅怡说:
“梅怡我正好带着这本朦胧诗的手抄书,你给杨军拿回去吧,他肯定喜欢。手抄书上搜集了十几朦首胧诗的最佳作品。作者是山东的一名中学生,名叫郭路生,笔名叫食指。他和我同岁,比杨军大2岁。杨军应该听说过他,有可能他们还认识。因为他们都是咱们这一代年轻人中的
‘佼佼者。郭路生是中国近代三十年新诗运动的开创者。也是我们这一代的代言人。我们26连的知青抄他的诗都抄疯了。你拿回去,让杨军用他漂亮的行书抄上一遍,那就更绝了!可别忘了。让杨军给我也抄上一本。我喜欢郭路生的朦胧丝。更喜欢杨军漂亮的新书”。
梅怡把陈东临递过来的手抄书拿在手里翻看了起来。
其实梅怡也喜欢朦胧诗。她觉得朦胧诗读起来晦涩难懂。不韵不仄,很难上口,但朦胧诗的意境很美。
梅怡在医科大学读书时。那时朦胧诗刚刚兴起,她经常和同学们互相传抄。
在北大荒,竟从陈东临手里借到了朦胧诗的手抄本。他既为杨军感到高兴,也为自感到高兴。
梅怡捧起手抄本。情不自禁的读起了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的用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用手掌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拽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的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他有拨开历史的风尘的睫毛。
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朋友,坚定的相信未来。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