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颢去世的时候,粱适年仅三岁,但因为父亲是翰林学士且兼任开封知府,所以粱适小小年纪就得了父亲的恩荫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的官衔。也就是说,他没有经过科考就成了宋朝的馆阁官员。后来,粱适又相继出京外放为官,分别担任过昆山知县和梧州知州一类的地方官。但是,为了能在官场上有更大的作为,粱适决定给自己混个名正言顺的文凭,他在自己三十四岁那年以官员的身份参加了科考且一举中榜。
这下子粱适可就进入了职场晋升的快车道,他先是成了一名言官,然后又在三十九岁那年被调任为兖州知府。有了这份履历之后,粱适在庆历年间又被升任为枢密直学士并被派到陕西去镀金。可是,他在陕西过得并不快乐,用他自己后来给赵祯的话来说就是,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和庞籍这些人根本不带他一起玩。一番诉苦之后,赵祯竟然就把他留在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粱适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接替文彦博出任秦州知州。至此,粱适的镀金任务宣告结束,当他再次回到京城时他已经是枢密院的枢密副使了。
侬智高作乱之时,粱适又被调入了中书省成为了参知政事。好戏正是以此为开端,进入中书省后,粱适盯上了更大的那把椅子——宰相。因为庞籍是独相,所以粱适就看到了自己成为次相的希望,毕竟宋朝在此前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两位宰相同时在岗。
后世提到粱适的时候都说这人是个奸邪,是个名利熏心的官迷,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是偏激,至少我不认为粱适是个奸邪。再者说,此人在担任地方官时其政绩堪称模范官员,而且相比那些生活奢侈且贪婪或好色的地方大员(比如说贪财好色且卑鄙阴险的孙沔),粱适真的要算是道德楷模。说到底,他不过就是想当更大的官而已。
我们说了这么久有关于宋朝的故事,尤其是关于两府官员的故事,他们好多人似乎都很龌龊不堪,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的污点以至于总是经常性地被罢官外放。但是,这些人能进入两府绝对不是全靠关系,这些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政绩出众才被调入京城。我们虽然会时常黑他们一下,可这些人论工作能力确实称得上是宋朝官场的精英分子,而粱适就是其中之一。
在侬智高重新退回邕州后,他曾请求赵祯将广西的大片土地划给他并让他做一名宋朝的节度使,如此他就可以立即罢兵再不为乱。鉴于当时宋军总是屡战屡败,当收到侬智高的这一请求后,朝中的某些大臣甚至包括赵祯都为之而怦然心动。关键时刻,粱适挺身而出并表示坚决反对答应侬智高的请求。正是因为粱适的这一强硬态度才让赵祯彻底下定决心让狄青前去平乱,赵祯后来也说如果不是粱适的坚持,岭南恐怕就要从宋朝的版图里被割离出去了。
回到狄青封官这事上来。
狄青没能被封为枢密使完全就是宰相庞籍的原因,可狄青这会儿还不知情,赵祯给他买房子又给他儿子封官就已经足够让他知足了,但粱适却“愤怒”了。他当然不是在为狄青打抱不平,而是他自己的小算盘没能打响。他本以为狄青这次回来会升官,而作为一个武将,狄青最多升为枢密使,所以狄青不会成为跟他抢宰相位置的人。狄青一旦升任为枢密使,那么现在担任枢密使的高若讷和王贻永就有一个会离开枢密院,而那个人只能是高若讷,因为王贻永也是武职出身,而且他还是赵祯的姑父(赵光义的女儿郑国公主的驸马) 。
高若讷又会去哪儿呢?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高若讷当然是去中书省与庞籍一道出任宰相,可这恰好是粱适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因为最想当宰相的那个人是他。粱适要想梦想成真就得把高若讷给搞下台,而他早就收集好了搞倒高若讷的证据和材料。他本可以直接叫人把高若讷给一本参倒,他也可以就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宰相,但那样会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更是会让他坐实阴险小人的骂名,所以他得通过狄青这条暗线来将高若讷给放倒。
狄青没能当上枢密使,很是不爽的梁适回到家里便立马给赵祯上了一道密奏,主体思想就一句话:狄青有大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这会让狄青以及军中将士感到心寒。
这还不够,梁适另外还让人将庞籍反对给狄青加官的事告诉给了狄青,此外他还暗中联络此次与狄青一道前往广南平乱的大太监石全彬整天在赵祯面前夸赞狄青的战功。石全彬自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倘若重新议功,不但是狄青和孙沔等人会追加恩赏,就连他这个随军太监也是会获得大把的好处。在这位太监兄的花式吹捧下,赵祯果然就动摇了,以至于到了如果不让狄青当枢密使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在犯罪的程度。
五月,赵祯在一次御前会议上突然转过头对宰相庞籍大声嚷道:“朕最近想了很久,始终还是觉得对平南战事的恩赏太薄了。这样吧,还是给狄青加官为枢密使,孙沔就当枢密副使,石全彬先给他观察使的俸禄,一年后正式给他加官为观察使。枢密使高若讷官升一级,朕给他加官为观文殿学士,以后就让他来跟朕讲经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