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前已经对赵宗实给赵祯当养子的事有过提及,毫无疑问的是,这段人生经历对他本人有着很深的心理阴影。他幼年入宫,本来是被当成皇子来培养的,可随后却被送回了父亲身边,这中间以及随后发生了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赵宗实本就是赵允让的庶子,而且还是三老婆生的孩子,他在家中子嗣里的排行也只是第十三。如此地位和身份以至于他小的时候就连他的父亲赵允让和他的兄长都不怎么把他当个豆包,能够被赵允让毫不犹豫就送出去当别人的嗣子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赵宗实当时在王府里的地位和处境。即使后来进了皇宫他也过得不是很顺心,虽然他名义上的养父和养母是天子赵祯和皇后曹氏,可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在宫中竟然经常吃不饱肚子,如此更可见他几乎不怎么受那些宫女和太监的待见。
此后因为赵祯生下皇子,已是小小少年赵宗实再又重回王府。我们可想而知的是,他那时所受到的那些冷嘲热讽自然不会少,如今他再又被赵祯想起,那么他哪天是否又还会重复被赶出皇宫的“悲剧”呢?那样的话,他岂不是又会再次被人公开“羞辱”一回吗?
此外,让赵宗实对此顾虑重重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此时在皇室内部以及宫中的那些嫔妃和太监中间有很多人都不希望他进宫,赵光义的子孙那么多,凭什么就你赵宗实有资格成为皇嗣?这些人自然也有心目中的候选人,甚至于他们自己就在觊觎赵祯身下的那把椅子。
眼见赵宗实迟迟不肯受命,时任右正言的王陶决定捅破谁都不想去触碰的那层窗户纸,他对赵祯说赵宗实之所以不肯受命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在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大家都在说赵宗实已经被选为皇嗣了,可这毕竟只是传言以及口头上的说法,无论是赵祯还是大臣们都没有明确地提到要给他皇嗣或皇子的名分,而只是一个秦州防御使的官职,这就让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还是那种可以随意呼来唤去的角色?如果还是那样,那么他赵宗实宁可什么都不要也要保住自己的尊严。
对于王陶提到的这个名分问题,赵祯再糊涂也能够瞬间秒懂。其实他也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可他的本意是想一步步地慢慢提升赵宗实的地位,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曾经在这方面受过心理伤害的赵宗实不这样想,他希望自己的皇嗣地位能够一步到位,而非磨磨蹭蹭抑或欲盖弥彰。
既然如今摸清了赵宗实的顾虑和底牌,赵祯便对王陶说道:“那就直接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分,如何?”
王陶回道:“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这不过就是一个差遣而已,名分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名分怎么给还请陛下和宰辅大臣们商议后再行定夺!”
这边搞定了皇帝,那边宰相韩琦也成功地说服了朝廷的两制官和言官,他们都同意给赵宗实直接以皇子的名分。既是如此,一切就都水到渠成。韩琦便带着中书省的官员去请见赵祯,他们的意思就是接受赵宗实的请辞,然后直接下诏立赵宗实为皇子,而赵祯对此没有任何异议。
细看韩琦这一顿操作真的是猛如虎,但再细看你就会发现他的操作真的是应证了那句梗: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去年八月的时候,当赵祯亲口说出愿意将赵宗实立为皇嗣时,那个中间突然插了一杠说此事可缓不可急的人就是韩琦,于是他给了赵宗实一个防御使的官职。一年过去了,赵宗实的职务还是团练使,他的身份还是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可如今韩琦不还是得主动把这个皇子的名分安在赵宗实的头上吗?与其如此,那你当初何不直接就立他为皇子呢?
不管韩琦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他有何等高深的考量和智慧,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输给了赵宗实。他当初不想那么快就给出去的恩惠最后还是不得不给,而且这事还险些搞砸,更是弄得他一身大汗,好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由于事涉立储大计,韩琦便请赵祯把枢密院的官员也叫过来做个见证。看见没?韩琦在这件事上可是一直都在避着枢密院,当初王德用和狄青在枢密院时,身为宰相的文彦博是这个做派,如今文管集团重掌枢密院,接任宰相的韩琦也是这个做派。说白了,在立储这事上,大宋的宰相们一直都想独霸拥立之功且不想让诸如司马光之类的人抢了他们的这份儿功劳。
当枢密使张昪到了以后,赵祯把自己决定立赵宗实为皇子的事告诉给了他,张昪这才知道韩琦背着他已经把立储的事给办成了。张昪当然不能为此而当场发怒,他甚至都不好用眼神去责备韩琦,他只是问了习惯性痴呆的赵祯一句话:“陛下你真的想好了?”
赵祯这会儿的神智绝对正常,他回答称是,张昪随即跪地称贺,韩琦立马奏请赵祯将此事下诏天下。这其实也就是一个程序问题,首先是赵祯以手扎(皇帝亲笔书写的手令)的形式传令中书省,然后中书省觉得无异议之后再让翰林学士草制,如此这道诏书就正式具备了生效的一切步骤和手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