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笑了笑:“现在知道大明的实力了吧?”
李丽质白了朱媺娖一眼:“相差了那么多年你怎么不说?”
这是又要呛起来,张彦赶紧叫停。
“对了夫君,我推荐我阿耶用王安石的变法,为啥我阿耶又说我傻?”
张彦扶额:“丽质啊,你别提政策了,你真玩不转。”
朱媺娖同样不解:“夫君,我也和太祖提过,太祖也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
“你们两个啊,你猜猜司马光为什么拼命反对王安石?”
二女摇头,表示不理解。
“实际上很多营销号都在夸赞王安石变法,说宋朝皇帝不用王安石变法是最大的错误。”
“实际上他们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后世的情况代入了宋朝,而且王安石那一套就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而且就算改正,那一套也不实用,因为那是宋朝。”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这是王安石的说法,意思就是挣钱的办法多,那就不用加税,朝廷就有钱用。”
二女愣了一下,这不是挺好的嘛。
“别这种目光,王安石的青苗法其中一个就是用金融手段向百姓放贷款,收取少量的利息。”
“后世也有这种放贷公司,而且国家银行也可以低息贷款。”
“这个青苗法中还包括均输市易法,免役法,保马法一系列政策。”
“但不管是什么办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由朝廷放贷,并且用以物易物或者朝廷摊派的方式和百姓搞金融业务。”
“这个办法在后世绝对没问题。”
李丽质不解:“那为什么宋朝不行?”
“记住,王安石的计划是朝廷也就是官府主持放贷,并不是通过第三方的方式。”
朱媺娖不理解:“没了第三方不是更好吗?少了一个分利益的。”
“问题大了,后世的放贷公司有法律约束,利息超过法律规定就可以赖账,官府也会为你站台,银行也是一样。”
“银行看似是朝廷拥有,但实际上银行有明确的规定,还有法律约束,银行本身只有吸储和放贷的权力。”
“所以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李丽质挠了挠头:“官府在干嘛?”
“当然是监督了,凭借法律规定来监督银行和放贷公司,并且还有记者和视频软件盯着。”
“官府本身不参与放贷。”
朱媺娖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官府说白了就是国家权力的延伸,一个国家的任何势力和个人都无法和官府对抗,而且官府只有一个。”
“没错,说白了官府就是一个超级垄断实体,并且还是暴力的掌握者。”
“就算是后世科技那么发达,监督手段那么多,而且还是民主共和制,也不敢让官府直接参与放贷。”
“后世都是一样,那么作为封建王朝的宋朝呢?”
李丽质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会强迫百姓贷款。”
“没错,王安石这一套给官府增加其他业务,而且这些还和官员业绩挂钩,工作和业绩一挂钩,事情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官府不能从事金融和商业是有道理的,王安石这一搞,就等于给了地方基层官僚更大且没办法约束的权力。”
“王安石也确实禁止官府不能强迫百姓了,但就宋朝那种信息流通,有用吗?”
“最后青苗法就成了地方官府逼迫百姓和小富农强制借贷的勒索行为,后来变成了官僚对百姓的强力盘剥,至于富农,完全可以和官府联合,对民间放贷。”
“司马光之所以坚决反对,完全是作为顶级官僚,很清楚宋朝官僚是什么德行。”
“哦。”
李丽质明白了,再好的政策,如果不切合实际,那就是天大的危害。
“对了夫君,如果明仁宗走在了明成祖之前,明成祖会传位给谁?”
朱媺娖也竖起耳朵听着了,她也想知道。
“这么说吧,如果是靖难之役刚结束的时候,那还真说不准,但要是到了永乐朝末期,不用问,肯定是明宣宗,没跑。”
李丽质很好奇:“咋说?”
“你想想,洪武三十五年的时候,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了,他已经四十三岁了,需要考虑自己如果死了,该怎么办了。”
李丽质一头问号:“啊?这么快?”
“对啊,你看他那三个兄长,有长命的吗?”
。。。。。。。
李丽质无言以对:“好像还真是。”
“你想想,当时的明宣宗才四岁,能干嘛?”
“而且当时的武将清一色倾向于朱高煦,明仁宗的支持者只是文官集团。”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和明成祖关系最好的也是朱高煦,甚至在永乐元年,明成祖想让朱高煦领兵北伐。”
“很显然,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的表现让明成祖很满意,不然也不会让他领兵。”
“只不过因为在宣德时期的表现,明实录中没有记载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的功劳,不过明史中有记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