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作势要走,田平安那胖乎乎的脸上突然露出狡黠的笑容:
"哎哎,别急着走啊!"
他搓着肉乎乎的手掌:
"陆超刚才说现场除了死者崔建国,还有三个人的活动痕迹。具体是啥痕迹?咱们下去查案总得心里有谱吧?"
高航投来赞许的目光:
"小田说得在理。"
陆超挠了挠头:
"高队您也知道,我本来不是技术员。徐鹏才是专业的,他今天没来,我就临时顶上了..."
"少废话!"高航叼着烟打断他,"警校出来的谁比谁差?我看你干得挺好。"
陆超顿时来了精神:
"那是!现场勘查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田平安不耐烦地挥着胖手:
"能说重点吗?"
"好嘞!"陆超清了清嗓子,"先说凶器,那把长剑上提取到九枚指纹。两枚是崔建国的,剩下七枚根据排列组合,应该是两个人留下的。"
刘婷婷重新坐下,钢笔在笔记本上刷刷记录。
高航吐了个烟圈:"继续。"
"再说脚印,"陆超指着照片,"院墙内发现两双不同的鞋印。一双是双星旅游鞋的,这鞋我穿过,一眼就认出来了。另一双是皮鞋的,比对过不是崔建国的。"
"还有呢?"
"院门外有自行车轮胎印,"陆超眼睛发亮,"特别细的那种,我猜是死飞自行车。配合脚印看,应该是穿旅游鞋的人骑着这车来的。他八成是踩着车爬上墙,跳下来时脚印特别深。"
田平安来了兴趣:
"能看看脚印吗?"
"别急,"陆超摆摆手,"我刚浇了石膏模。看这天色,起码得俩小时才能取。"
这话一下子勾起了田平安的回忆。
他眼前浮现出政法大学阶梯教室的场景——水泥地面擦得能照出人影,李教授那件袖口沾着石膏粉的中山装在讲台上格外醒目。
"《刑事技术》教材第108页,"记忆中李教授的声音格外清晰,搪瓷缸里的石膏浆随着搅拌哗哗作响,"石膏制模法是目前提取立体足迹的首选方法。"
他说话时,老花镜后面的眼睛炯炯有神。
教室里弥漫着石膏粉特有的干燥气味。
李教授放下搪瓷缸,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晰的轨迹:
"同学们注意,石膏制模法的原料是半水硫酸钙——"
他写下工整的化学式:CaSO?·?H?O。
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沙沙声,化学反应方程式逐渐成形:
CaSO?·?H?O + 1?H?O → CaSO?·2H?O + Q(热量)
"看这里,"李教授用粉笔头敲了敲方程式,"这个放热反应有三个关键特征。"
他边说边在黑板右侧列出要点:
"第一,每摩尔释放17千卡热量;
第二,体积膨胀0.3%;
第三——"粉笔在"CaSO?·2H?O"
下划出波浪线:
"生成的二水硫酸钙晶体,正是复制痕迹的关键。"
他突然转身,粉笔在硫酸钾反应式上重重一点:
"实践中我们添加5%促凝剂。"
黑板上又出现新的方程式:
CaSO? + K?SO? → 2K? + Ca2? + 2SO?2?
"记住这些参数!"李教授竖起三根手指,"温度每升高10℃,速度翻倍;最佳温度15-25℃;完全固化15-30分钟。"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沾满粉笔灰的眼镜,突然从铁皮柜捧出一个泛黄的石膏模型。
"这是1988年'博物馆被盗案'的关键物证,就是靠这个石膏模型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步态特征。"
阳光透过老式钢窗照在模型上,鞋底花纹的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配比要精确,"李教授竖起三根手指,"三份石膏一份水,就跟法律条文一样不容差错。"
他说着往搪瓷缸里倒入一点石膏粉,白色粉末在阳光下像细雪般飞舞。
回到现实,田平安突然皱眉:
"等等!你不知道加硫酸钾能缩短凝固时间?温度每升高10℃还能再快三分之一呢!"
陆超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
"说得轻巧!这石膏粉还是我从街角牙科诊所顺来的,上哪给你找硫酸钾去?"
"就这条件还破案?"田平安气得直跺脚。
高航慢悠悠吐了个烟圈:
"大学生,书本是书本,现实是现实。你以为学校学的那套在基层都能用上?将就着吧。"
烟灰簌簌落在他的旧皮鞋上,和记忆里李教授袖口的石膏粉如出一辙。
刘婷婷合上笔记本:
"还有要补充的吗?"
陆超:"没了。"
"二师兄,"刘婷婷转向田平安,"你还有问题吗?"
胖子咧嘴一笑:
"没了,咱们可以撤了!"
宋警长骑着三轮摩托,载着刘婷婷和田平安驶入皮鞋厂小区。
这个曾经热闹的厂区宿舍如今早已破败不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