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朝堂之上,局势依旧微妙。朱棣表面上不动声色,可他内心的纠结从未停止。他开始更加留意朱高炽、朱高煦以及其他皇子的一举一动,试图从他们日常的言行中找到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
朱高煦察觉到了朱棣的犹豫,他的野心愈发膨胀,行为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频繁地与朝中一些大臣来往,试图拉拢势力,为自己争夺皇位增添筹码。他还时不时地在朱棣面前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有意无意地贬低朱高炽,希望能借此影响朱棣的判断。
赵王朱高燧则在一旁观望,时而附和朱高煦,时而又保持着微妙的中立。他深知这场皇位之争的残酷,不想过早地陷入其中,只想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朱高炽在张嫣的鼓励下,依旧兢兢业业地处理着政务。尽管他心中的压力丝毫未减,但他明白,唯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赢得朱棣的认可。他对待每一件政务都更加谨慎,遇到问题时,不再独自决断,而是主动向朱棣请教,以显示自己的谦逊和对父皇的尊重。
张嫣也没有闲着,她利用自己在后宫的影响力,巧妙地与朱棣身边的妃嫔们打好关系,从侧面了解朱棣的想法和情绪变化。她深知,在这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
一日,张嫣从一位与朱棣关系亲密的妃嫔那里得知,朱棣近日对朱高炽的态度似乎有所缓和,这让她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她赶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朱高炽,朱高炽听后,心中的忧虑也稍稍减轻了一些。
“殿下,这或许是个好兆头,您切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仍需继续努力。”张嫣提醒道。
朱高炽点头道:“嫣儿放心,我明白。这段时间多亏有你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陪我度过这艰难时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朝着微妙的方向发展。朱棣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心中的天平似乎开始慢慢向朱高炽倾斜。尽管他对朱高炽仍有一些保留,但朱高炽的勤勉、忠诚以及近期的改变,都让他看到了这位太子的成长和担当。
而朱高煦的种种行为,虽然在军事上为他赢得了一些赞誉,但他的骄纵和野心也让许多大臣心生不满。他们担心,若朱高煦登基,大明可能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