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目光冷峻地看向李嬷嬷,沉声道:“把这儿的事情给我处理妥当。”李嬷嬷心领神会,立刻点头应下。随后,张嫣带着心情极度低落的朱瞻基从酒楼匆匆离开。
待他们走后,李嬷嬷带着几个神色冷峻的侍卫径直走向酒楼老板。酒楼老板见这阵仗,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李嬷嬷眼神如刀,狠狠瞪着老板,一字一顿地说道:“今天在这儿发生的事,半个字都不许说出去,要是有任何风声走漏,你知道下场是什么!”酒楼老板和掌柜的忙不迭点头,声音颤抖地回应:“是是,我知道,我知道,一定守口如瓶。”
然而,尽管李嬷嬷已经如此严厉地警告,不知怎的,这件事还是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朱棣听闻后,龙颜大怒,他认为朱瞻基身为皇太孙,竟卷入如此荒唐的感情纠葛,实在有失体统,于是狠狠责罚了朱瞻基,命他跪在祠堂里反省。
夜深人静时,皇宫被静谧的夜色笼罩,只有祠堂里还隐隐透出一丝微光。张嫣心疼儿子,悄悄来到祠堂。她轻轻推开门,只见朱瞻基跪在祖宗牌位前,身形落寞,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着他的痛苦与自责。
张嫣缓缓走到朱瞻基身旁,轻轻蹲下,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头。朱瞻基抬起头,眼中满是悔恨与迷茫,声音带着哭腔说道:“娘,儿子真是心瞎眼也瞎呀,怎么就没看出孙若薇是这样的人呢?儿子实在是辜负了您的一片苦心。”
张嫣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心疼与无奈,说道:“瞻基啊,感情之事,有时确实容易让人迷失。但你身为皇太孙,肩负着大明的未来,看待人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孙若薇这般行径,实非良配。你看胡善祥,她出身名门,家教良好,性格温柔贤淑,知书达理,从你小时候起,娘就看着她长大,她一直都是个好孩子。这么好的媳妇摆在眼前,你却偏偏被孙若薇迷了眼。”
朱瞻基低下头,满脸懊悔地说:“娘,儿子现在后悔极了。当时只觉得孙若薇与众不同,有胆识又漂亮,却没看清她的本质。儿子真是糊涂啊!”
张嫣拉着朱瞻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瞻基,看人不能只看一时的表象和外在的魅力。一个人的品性、教养和家庭背景都至关重要。就像胡善祥,她的家族世代忠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铸就了她端庄稳重、善良宽厚的品格。这些内在的品质,才是能与你携手一生、辅助你治理后宫、稳固大明江山的关键。”
朱瞻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娘,您说得对。儿子以前太浅薄了,只注重孙若薇的表面,却忽略了这些重要的东西。可是,娘,以后我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
张嫣看着朱瞻基,认真地说:“瞻基,看人首先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一个言行一致、举止得体的人,往往更值得信赖。比如,你看一个人对待下人是否宽厚仁慈,对待长辈是否恭敬孝顺。从这些日常的细节中,就能看出他的品德修养。像孙若薇,与你情意绵绵之时,却又与他人拉拉扯扯,言行不一,足见其品行不端。”
“再者,要看他的朋友和社交圈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些品行不端、心怀叵测的人,那他自己也很难独善其身。你以后要多留意与你交往之人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
朱瞻基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张嫣接着说:“还有,要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和困境时的选择。真正有操守的人,在利益面前不会轻易动摇,在困境中也能坚守原则。就像在朝堂之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和百姓利益的官员,就不值得信任和重用。而那些能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臣子,才是你应该倚重的。”
朱瞻基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娘,儿子明白了。以后一定会更加谨慎地与人交往,不会再被表象所迷惑。只是,儿子现在心中还是有些难过,怎么也没想到孙若薇会如此对我。”
张嫣轻轻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安慰道:“儿子,难过是难免的,但这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经历了这件事,你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感情的伤痛会随着时间慢慢愈合,你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明的江山社稷上。胡善祥是个好姑娘,你要好好待她,与她携手共同为大明的未来努力。”
朱瞻基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坚定的光芒,说道:“娘,儿子记住了。儿子一定会好好对待善祥,不辜负您的期望,也会努力承担起皇太孙的责任,为大明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嫣欣慰地笑了,说道:“好,娘相信你。天色也不早了,你在这里再好好反省一下,好好睡一觉,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张嫣起身,轻轻为朱瞻基掖了掖衣服,然后缓缓走出祠堂。朱瞻基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吸取这次的教训,成为一个有远见、有担当的大明储君,守护好大明的江山,不辜负母亲的教诲和期望。
从那以后,朱瞻基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他对待胡善祥愈发温柔体贴,二人的感情也日益深厚。在朝堂之上,他牢记张嫣的教导,用心观察每一位臣子,选拔贤能,远离奸佞。他积极参与政务,为大明的发展出谋划策,逐渐赢得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赞誉。而这段与孙若薇的感情波折,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时刻提醒着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地做出每一个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瞻基在处理政务上越发得心应手。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希望选拔出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还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以便制定出更加符合民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