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你不能杀我,我没犯死罪。”
“拖下去拖下去!”
“韩明,你不得好死,你个畜生,你......”
“子顺,带人将其抄家灭族。”
“什么?不要,不要啊......”
......
正月十五。
韩勇带着司马朗回到邺城。
大殿上,看着一脸阳光的司马朗,韩明微微点头。
这司马朗来了邺城,也好。
怎么说也是郡守之才。
可用!
“河内司马朗,拜见主公。”
司马朗扬声拜道。
当即拜主。
韩明一统冀州,实力强横,麾下文武众多。
还派爱将亲自去河内请他。
他没理由不拜主。
“嗯,伯达能来邺城,某甚是高兴呐!如此,汝暂为门下议曹史,随伯典多多学习治理州郡之事。”
韩明笑着点点头。
心中却有些不满。
司马懿竟然没来。
司马懿今年十三岁了,也不算小孩。
并且司马懿聪慧,河内人尽皆知。
自己让他来邺城。
虽然说是让其来邺城学习。
但目的也是明显,要他司马懿以后为冀州做事。
虽然心中打算是看着司马懿。
但司马懿没来,明显是算观望的态度。
河内被自己统治。
正常只要统治者没什么问题,当统治者派人征召后,大部分人都会举族投靠。
这也是表忠心的好机会。
就像冀州,自己统治冀州。
冀州世家沮授田丰审配等家族,全都举族投靠。
打着自己败亡,他们家族同样败亡的态度。
同样的,李厉刘惠等冀州世家,闵纯耿武等颍川世家,都是整个族人都在冀州。
家眷更是都在邺城。
明显是一心投靠。
毕竟谁都知道,只有举族投靠,主公才会完全信任。
而司马懿,明显是仗着司马家族为世家大族,等着观望那种。
确实有些过分了。
刚好风痹症犯了,谁会信呢?
借口而已。
“朗拜谢主公!”司马朗高声拜谢。
然后站在原地。
“汝二弟,为何不来冀州啊?”
韩明满脸温和地问道。
“懿弟还小,他打算在家多多学习,待学有所成,再出仕不迟矣!”
司马朗恭敬地抱拳。
同时心中有些惊讶。
没想到韩明竟然如此关注他二弟。
按理来说,他二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
既然言在家学习,正常也没人会去关注。
如今看来,需要派人回家商量一番了。
伴君如伴虎。
自他拜主那一刻,韩明便是相当于他的君主。
韩明的每一句话,都值得他去深思。
对司马朗的话,韩明不以为意。
这种推脱的话,他自然知道。
于是他看着司马朗,缓缓说道:“早闻建公先生有大才,某麾下还缺大量人才。建公先生在河内,当为某谋划啊!若建公先生来邺城,必以重职请之。至于伯达二弟,某更是闻其乃河内神童,当来邺城学习。”
语气有些毋庸置疑。
“阿勇!”他看向韩勇。
“主公!”韩勇站了出来。
“下去准备准备,再去温县请之!”韩明声音低沉。
“诺!”
......
正月二十。
幽州。
蓟县内一间府邸中。
韩厉正跪坐在案桌前。
聚精会神的听着对面荀谌的讲解。
“主公要谋幽州,所以最重要的便是公孙瓒的情报。”
“公孙瓒有多少兵马,其中步卒有多少人,骑兵有多少人,这些最好探查清楚再告知主公。”
“公孙瓒初败,实力大不如前。”
“此时不但兵缺粮少,士气同样不足。”
“他刘虞此时想攻打公孙瓒,眼下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故主公虽想让刘虞慢些攻打公孙瓒,但我亦不能阻拦。”
“不然容易引起刘虞反感,更容易引起幽州文武反感。”
“若如此,那样不利于我冀州提前入局幽州。”
“今我冀州用五万石粮草换幽州五百匹战马,获取幽州好感。”
“刘虞有了粮草支持,再加上兵马多,想必短时间内必然会出兵北平。”
“公孙瓒首先肯定是多以防备,双方或会僵持数月。”
“如此一来,公孙瓒必然被消耗。”
“但公孙瓒早晚给刘虞一个大的......大的惨败。”
“届时,公孙瓒会在短时间内占了刘虞的资源,兵马有膨胀的可能。”
“那时候,刘虞大败,则是我冀州入局幽州的最好时机。”
“你派人随时与主公那边联系,也要与黄汉升将军那边联系。”
“且......以某观之,公孙瓒若胜刘虞,刘虞逃了还好,若是不能逃,则必为公孙瓒所害。”
“而刘虞部将,鲜于银鲜于辅等人,皆乃良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