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由于赵楷的引荐,加上王霁富豪榜的身份,冯科对他很客气。

虽然不看好,但还是把具体难点科普了一遍:

“首先,这个技术的本质,是绕过受损视神经,直接激活大脑视觉处理区域。”

“所以需要植入芯片,把摄像头信号解码注入大脑。”

“这就有两个环节……”

“第一是信号解码。”

“第二是信号注入。”

“而这两个环节,都存在重大瓶颈!”

王霁打开会议录制,如果听不懂专业术语,还可以线下补课。

这属实多虑了,冯科水平很高,解释得深入浅出:

“先说信号解码问题,这是双向难题,把大脑神经元信号转换为指令,和把信息转换为神经元输入,都很难。”

“一来,神经元系统是个混沌网络,并非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

“不是说存储、输入、输出简单分离,线性编解码就可以的。”

“需明确视觉信息,比如形状、颜色、运动在皮层的编码方式。”

“目前通过猕猴实验,能部分解析视觉皮层V1对朝向、空间频率的调谐特性,但动态场景编码仍不完整。”

“二来,个体有所差异,并非用统一编码解析和刺激就可以。”

这是信号解码难点。

简单地说……

没法实现动态场景解码、

还需根据个体定制算法。

不仅需要把解码算法研究得更透彻,还需要借助AI推理定制。

假如能搞定信号解码问题,接下来,还有信号注入问题:

“信号注入有两种方式。”

“一是侵入式,二是非侵入式。”

“所谓侵入式,就是将电极植入到大脑中,跟大脑神经元直接接触。”

“这种方式能获取高精度ECoG信号,也能将解码视觉信号高效注入,但存在免疫排斥和神经创伤风险。”

“电极长期存在大脑的话,会有很严重的感染隐患。”

“而且,植入电极会引发胶质细胞增生包裹,时间长了信号质量会变差。”

“非侵入式类似于耳机、彩超的超声探头这种,嵌在人体外部。”

“显然,这种方式容易受颅骨和皮肤组织干扰,信号质量大幅衰减。”

“所以,怎么注入都有缺陷。”

冯研究员讲得很清楚。

脑机技术看上去很美好,实则离实现非常遥远。

冯科判断:“10年之内都别想成功。这还是保守说法……我估计再有20年、30年也未必能攻克,别太乐观。”

虽然他是干这行研究的,但不想瞎忽悠经费。

是个良心学者。

也是个毒舌学者……

王霁问:“如果我们加大投入,比如投入30个亿,有机会5年内搞定么?”

作为老板和投资人,他现在也掌握了资本式提问法。

冯科:“王总,看得出萧氏医疗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我也听说CT算法重建的事了,确实很了不起,不过……”

嘴角带着一丝不屑,笑道:“想攻克脑机,你们没这个实力!”

很直接。

一点情面没留。

王霁见惯了大场面,不会怯场,反问:“Neuralink不也在研究么?他们的判断比您要乐观得多……”

冯科哈哈一笑:

“这不是在忽悠投资人么?”

“他们啥都还没有,市值就已经突破90亿米元了,靠什么?”

“不就是靠忽悠么?”

“不忽悠怎么拿到那么多融资?”

“你不妨参考下,Neuralink总共融了超过10亿米元,80亿人民币左右……”

“这么多钱都没搞定,您想花30个亿解决,是不是不够?”

“本质上,人类对视觉皮层信号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

“想真正进入应用,神经科学、材料学、算法工程等领域都得突破!”

视频里,他推了推眼镜。

凭良心说了句话:

“说实话,我这个项目已经准备停了,进展不下去,很难拉到经费。”

“这个团队年后就准备分拆,有的人找工作,有的人换方向。”

“我不建议您现在做投资,您虽然在基础软件领域有建树,但这个领域您不了解,不要盲目进入。”

他是国内顶尖专家,在国际也是前沿水平,几乎是盖棺定论。

王霁原本以为,只要能找到专家,结合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非不可能,毕竟国外也在干这个,但……

现在看来,过于乐观了。

想起宋默的坚持,叹了口气问:“有别的办法么?比如器官移植什么的?”

冯科摇摇头:

“部分组织可以移植。”

“比如角膜、内皮,这个不难。”

“但整个眼球的移植,目前全世界都没有临床成功案例。”

“即便物理上移植过去,大脑视觉皮层也需重新学习解析新眼球信号,这个机制跟脑机一样,还不清晰。”

“普遍认为,完成全眼球的移植,还需要10到15年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