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中,李道长是一位超凡脱俗、洞悉世间万物的高人,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
此前,陈十一甚至觉得李道长真如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所言 ——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活神仙。
这样的人物,竟然也有需要向自己请教的问题?
这让陈十一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然而,惊愕只是瞬间,陈十一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他深知李道长绝不会无缘无故提出问题,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深意。
于是,他收起了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不过嘴角仍不自觉地残留着一丝笑意,在回味着刚刚获得灵感的喜悦。
与此同时,他的眼神变得郑重而专注,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李道长,身体微微前倾,做好了聆听并回应道长问题的准备,在这一刻,他已经肩负起了一份重要的责任,要以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李道长的提问 。
“您说,十一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陈十一挺直了腰杆,语气中满是诚恳与坚定,眼神中透露出毫不迟疑的决心,在向李道长表明,无论问题是什么,他都会毫无保留地给出自己的见解。
此时,书房内的光线因为阴天的缘故,显得有些黯淡,却将陈十一眼中的诚挚映衬得更加明显。
而此时,道长倒映在陈十一眼眸之中的笑意,突然变得有一分耐人寻味。
那笑容藏着一个神秘的谜题,又似在引导着陈十一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陈十一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好奇与疑惑。
“你看,这窗外的小溪能够倒流吗?”
李道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陈十一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说着,道长抬起右手,手指微微弯曲,轻轻地指向陈十一身后窗户之外的方向。
陈十一虽在此前就已听到了溪流潺潺的声音,但出于对道长的尊重与对问题的重视,他仍旧顺着道长所指方向,迅速地回头看了看。
不过因为此刻陈十一是坐着的,视角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回头只能看见对面那连绵起伏的青山。
青山在阴天的笼罩下,轮廓显得有些朦胧,却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韵味。而那条承载着问题关键的溪流,此刻却隐匿在视野之外。
但此刻,看不看得见那条溪流已经是其次了,在陈十一的认知里,有些规则早已深入人心,习以为常。
就如同他一直坚信溪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从未想过会有倒流的可能。
于是陈十一回头刚准备说话时,而此时的老者看到陈十一回头,不待陈十一回答,便接着说道:“小溪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李道长的话语斩钉截铁,宣告着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声音中带着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崇。
接着道长便缓缓起身,动作不紧不慢,沉稳而又从容。
他将双手自然地背在身后,那姿态犹如一位洞悉世间万物的智者。
陈十一看到道长起身,出于本能的反应与礼貌,于是自己也马上站起,动作迅速而又敏捷。
随后道长踱着步,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陈十一身后的窗前,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
而陈十一也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道长,来到了窗前。
此刻,透过这个全新的视角,陈十一刚好能看到那一条小河正川流不息。溪水沿着山势蜿蜒而下,清澈的水流在石头间跳跃穿梭,溅起层层白色的水花,发出悦耳的声响,演奏着一曲永不停歇的自然乐章 。
“于是也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
李道长微微仰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似是在与天地对话,又似在引领陈十一探寻宇宙的真谛,
“人的生存应该以大地为法则。
大地承载万物,包容万象,它默默奉献,从不求回报,以其宽厚的胸怀孕育着世间的一切生命。
而大地,又以天为法则。天空高悬于大地之上,日月星辰在其中运行,风雨雷电于其中变幻,天的运行规律,如四季更迭、昼夜交替,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地的状态。
天,以道为法则。道,是一种超越物质与表象的存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掌控着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是世间一切真理与规律的根源。
而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宇宙万物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是一种不加雕琢、自然而然的存在。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李道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在书房中回荡,撞击着陈十一的心灵。
道长再次缓缓伸出手,指了指前方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在阴天的笼罩下,依旧欢快地奔腾着,在诉说着自然的故事。
“你看这不可倒流的小溪之水,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它从高山发源,沿着既定的地势,一路向下,奔向江河湖海,从不逆行,从不违背自然赋予它的流向。人间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