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徐氏略记 > 第467章 唐代书法家徐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浩,字季海,唐代中期着名书法家,其生卒年史料记载略有争议,普遍认为生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祖籍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出身于唐代着名的“东海徐氏”家族——这一家族自初唐起便文脉绵延,徐浩的祖父徐齐聃是高宗时期的崇文馆学士,伯父徐坚更是参与编撰《初学记》的学术大家,而曾姑母正是唐高宗的徐婕妤。深厚的家族文化积淀,为徐浩的书法与仕途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徐浩自幼受家学熏陶,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少年时便潜心临摹汉魏至初唐的名家碑帖,尤重隶书与楷书的研习。他初学书法时,先从东汉隶书经典《熹平石经》入手,吃透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法精髓;后又钻研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体系,兼学虞世南、褚遂良等初唐书法家的端庄笔意,逐渐形成兼具“古雅厚重”与“秀丽挺拔”的独特风格。青年时期,徐浩的书法已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其墨迹被时人评价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既有隶书的古朴气象,又不失楷书的规整之美,这种融合古今的特点,为他日后成为唐代书法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天宝年间,徐浩凭借才学与书法特长步入仕途,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整理与抄写工作——这一职位恰好让他有机会接触宫廷秘藏的历代书法真迹,得以进一步精进技艺。安史之乱爆发后,徐浩随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始终坚守职责,保护皇家典籍不致散佚,其忠诚与才干被唐肃宗看在眼里。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收复长安后,提拔徐浩为监察御史,后又历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等职。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徐浩以一手精湛的“馆阁体”楷书负责起草朝廷诏令,其书写的诏书因“笔法严谨、字迹端庄”被奉为宫廷书写范式,甚至有官员为模仿他的字体而专程拜师,一时形成“朝野争学徐字”的风气。

唐代宗时期,徐浩的仕途与书法生涯均达到顶峰。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后又升任吏部侍郎,掌管官员考核与选拔,为官期间以公正严明着称,曾多次拒绝权贵请托,坚持按才选官,深受唐代宗信任。与此同时,他的书法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尤其在隶书领域取得突破——他打破了初唐隶书过于追求规整、略显刻板的局限,将楷书的灵动笔法融入隶书之中,使隶书既保留古意,又增添了笔墨的层次感。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徐浩奉诏书写《不空和尚碑》(全称《唐太兴善寺故大德不空三藏和尚碑》),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他隶书的代表作:碑文共24行,每行48字,笔法浑厚有力,横画起笔如“蚕头”饱满,收笔如“燕尾”飘逸,竖画挺拔如松,结构疏密有致,既展现了汉隶的雄浑气魄,又蕴含着唐代书法的雍容气度,被誉为“唐代隶书第一碑”,至今仍是书法学习者临摹隶书的经典范本。

除《不空和尚碑》外,徐浩的传世作品还有楷书《不空和尚碑》(与隶书版同为一体,风格互补)、《大证禅师碑》以及行书《朱巨川告身帖》等。其中《朱巨川告身帖》是唐代“告身”(官员任命文书)的墨迹真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中字体以楷书为基,融入行书的流畅笔意,笔画圆润饱满,结体端庄稳健,既符合官方文书的庄重要求,又不失书法艺术的灵动之美,成为研究唐代楷书向行书过渡的重要实物资料。徐浩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建树,他曾着《论书》一篇,提出“书法贵在骨力,其次在形质”的观点,强调书法创作需兼顾笔法力度与字体结构,这一理论对后世书法批评影响深远。

唐德宗即位后,徐浩因年事已高,主动请求辞去要职,后被授予彭王傅(辅导皇子的官职)这一荣誉职位,并封会稽郡公,得以安享晚年。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徐浩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九岁。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与书法成就,追赠他为太子少师,赐谥号“定”。

徐浩的书法在唐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上承汉魏隶书传统,下启中唐楷书新风,与同时期的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徐”——若说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健豪迈”着称,徐浩则以“典雅厚重”见长,二人共同推动了唐代书法从初唐的“秀丽之风”向中唐的“雄浑之气”转变。后世对徐浩的书法评价极高,宋代书法家米芾曾赞其“徐浩书如蕴德之士,动容温厚,举止端雅”,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也在《艺概》中称“徐浩隶书,于汉隶外别开生面,堪称唐隶代表”。

如今,徐浩的传世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成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与宗教的重要史料——《不空和尚碑》记录了唐代高僧不空三藏的生平与佛教密宗的传播,《大证禅师碑》则反映了唐代禅宗的发展,其书法与碑文内容相互印证,为后人还原了中唐时期的社会图景。徐浩用一生的笔墨,不仅书写了自己的仕途传奇,更在唐代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书法家敬仰的“唐隶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