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这便是当时的时局情况,还保留了大量的春秋礼仪,纵然关张二人身处两方,却不会因为私交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私交而被故意恪待。
【次日清晨,太阳才冒了个头,张辽就身披铠甲,手持长戟,一马当先,直接冲入敌阵。
还没等冲进东吴的营垒呢,张辽就已经亲手干掉了几十个东吴士兵和两个东吴将领。他一边扯着嗓子喊着自己的大名,一边横冲直撞,冲进了东吴的营垒。
接着,张辽带着敢死队,朝着孙权主阵的方向猛冲猛杀,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麾旗底下。孙权吓得不轻,周围的东吴将领们也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只好一窝蜂地逃向一座比较高的山包,孙权的卫队拿着长戟,严防曹军冲上来。张辽在山脚下扯着嗓子喊:“孙权,出来!咱俩单挑!”孙权吓得动都不敢动。东吴的将士们也都懵了圈。
东吴诸将没有做好准备,张辽突然进攻,使得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两人麾下后退的士兵。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张辽军总共只有八百人,规模庞大的东吴军队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重。贺齐在中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的军队分别向左向右驱逐围兵,然后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
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而“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说明此时张辽军还有余众几百人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在张辽与先出的数十人杀出重围之后,余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
由于余众的人数很多,余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援余众数百人。终于,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也被称为“权众破走”。
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合肥守军因为初战告捷。
这次战斗分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这次战斗也正是在东吴统治区域出现了“张辽止啼”现象的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在魏武帝本纪写道:“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总的来说就是孙权趁着曹刘二人在汉中激战,想着偷屁股拿下坐落在眼前的合肥,毕竟合肥虎视东吴,战略位置过于险要,让东吴不安。
然后东吴就集结了十万大军,而合肥守将只有七千人。
张辽亲率八百人破东吴十万,自此威震逍遥津。
本来张辽就是在合肥养老,自从投靠了曹操后,除了几次出征北方异族,也没在中原立过什么大功,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谁知道人生晚年,居然有人来给自己送了泼天大功,张辽因此被硬生生的让孙吴抬进了武庙。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而当时,曹操大军正在远征汉中,江淮正值兵力空虚之际,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这并不是说张辽打的很轻松,相反,战前张辽就已经谋划完毕,并且战中完全的完美的实施出来,这才有了合肥大捷。原本张辽作为合肥守将,还是后来投靠的,不怎么受到曹魏待见,合肥的守将乐进可是五子良将,李典也是曹魏根正苗红的存在。此战之后,史称“众将心服甚敬辽。”
自此,天下谁人不知张文远威震逍遥津,八百虎贲破东吴。而孙权也因此得了一个新称号:孙十万。】
“哈哈哈,文远壮我声威!真乃孤之神将啊!”曹操满面红光,神情亢奋。
张辽盘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此时也是一脸绯色,眼眸中满是激动,他强压下自己的心情,站起来拱手拜道:“文远不过承丞相不弃加以信重,又有如乐将军等名将配合,如此才能取得合肥之战战果。”
“文远啊!你就别谦虚了,孤要大大的赏赐你,恩封你!”
“辽如今未立寸功,天幕所述乃是辽未来之事,明公不可啊!”
“什么话?我见文远欣喜,当初便不忍你无辜死去,故尔劝降。岂是贪文远之身乎?文远,切莫自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