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大师姐她弃明投暗 > 第313章 赐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宣华是从何时察觉,她敬爱的父皇对她并非全然真心疼宠的呢?

大概是在十岁别宫搬府之后,那时她哭闹着要入学与皇兄皇姊一同进学,君王拗不过,终是允了,就是在那书声琅琅之中,她第一次读到了“宠极则辱”四字,又在太傅讲解史策时,隐隐触到了“阳予阴夺”的寒意。

又或者,是她主动拆去金殿钗环、惠济灾民,引得百姓称颂那日,她原以为会得到父皇一句赞许,却迎上君王眼中一日冷过一日的审视——那不复往日的慈爱纵容,更像是在透过她,打量一个令他忌惮的人。

除此之外,她从外祖一家对天子厌恶冷漠的恭敬中,品出那一丝令人心寒的暗示。

她重新思量那场被称为“天命所归”的起义。

一个盘踞山林、名不见经传的匪首,为何恰在迎娶母后之后骤然势起,一呼百应?

所谓义军,实则多为未经操练、械甲不齐的流民,前朝官兵纵有腐化,却仍保有建制精兵与正规武备,乌合之众何以屡战屡胜、势如破竹?

母后与父皇的结合细究也有疑——

即使她非勋贵之女,也是教养得宜、家资丰厚的商门明珠,何至于下嫁一个来历不明的草莽?若说仅为英雄美人一见倾心,实难令人信服。

而外祖一家,明明是商贾之流,却让母后自小研读兵法、通晓政略——仿佛早已知晓,她将来绝非囿于内宅的寻常妇人。

这一切,绝非偶然所能解释。

她不愿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那个曾予她十年无边宠爱的父皇,可她无法假装看不见君王的转变。

若他真的疼她,怎会舍得将她养成一只无知无觉、招尽嫉恨怨艾的金笼雀?

宣华给了自己很长的冷静时间,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向外祖探寻真相。

由此,她便知晓了一桩前朝宫闱深处的秘闻:

前朝君王子嗣稀薄,后宫嫔妃数以百计,却仅得七位皇子公主降生,正因如此,每位诞下龙裔的妃嫔皆享尽殊荣,恩宠无双。

深宫之中,暗潮汹涌,争宠之风愈演愈烈,明枪暗箭、堕胎去子之事层出不穷,许多胎儿尚未足月便已夭折腹中。

母后的生母出身将军府,彼时圣眷正浓,于宫内宫外皆有人手打点。

自怀上母后之日起,她便周密布局,将孕事严密遮掩,后又设计使自己卷入“染疾”之谣,遭君王冷落,闭宫不出,渐渐淡出众妃视线,终得以在寂寂无闻中平安诞下母后。

为保孩儿万全,母后方才出生,便被秘密送出宫闱,外祖父家派出将军府亲信与忠仆随行,一行人隐姓埋名,假作商贾,暗中经营,渐成势力——这便是母后在宫外经营而起的“亲族”。

直至父皇起兵举事,前朝诸皇子皇女已陷入惨烈夺位之争,权谋交错、血雨腥风,宫廷内外再无宁日,母后便率领这支隐匿于市井之间的力量,借将军府旧部支援,暗中与父皇结为同盟,共图大业。

此番结盟,初时原是各取所需:父皇欲借将军府之势力稳固大局,母后则需借起义之师正名复权。

当时百姓对前朝积怨已深,若能隐瞒母后身世、以父皇为明面之主夺得天下,既可平息民愤,又不致使江山落入他姓——实为一石二鸟之策。

然世事难料,母后与父皇在并肩谋划、生死与共间渐生真情,天下既定,二人对外仍以父皇为帝,同心共治,并立下誓约:待将来传位之日,必将江山重归于母后血脉之中。

只是,权力总会催生欲望,真心也容易被遮蔽。

宣华几乎不费一点力气、甚至有些麻木地猜到了——一向身体健康的母后,为什么会死于生产。

大概率,是有人不想让她活下来。

而作为母后唯一留下的孩子,父皇对她,固然有疼爱和怜惜,却也有警惕和疏远。

如果她真的像最初十年那样,做一个无忧无虑、被娇惯的小公主,或许她会和父皇成为最亲近的父女与君臣。

但她挣脱了那个被精心雕琢的金笼子,走向了更广阔的人间,最终成了一个像母后那样心系天下、文武兼修的人。

也正因如此,忠臣与百姓遭受了无尽的苦难。

太子之位空悬得越久,民间与朝堂中对宣华的呼声便越高,当初父皇为保仁名,朝廷之上,还有不少前朝清官。

而现在,龙椅上的君王,似乎早已不将她视为亲生血脉,而是划入了“前朝余孽”之列。

她清楚地感受到父皇的冷落——不知从何时起,一些陈年旧事被重新翻出,她以“娇纵任性”之名被责以无礼莽撞之罪,不仅被剥夺上朝听政之权,更被父皇下以思过书。

随后,她那原本以商贾身份立足、后来被封为镇国公的外祖一家,也被诬告贪污谋反,全数押入大牢。

远在王城之外的前朝将军府旧部得知消息后,联合前朝残余势力,决心救她于水火——却反而将这莫须有的罪名推向“坐实”。

朝廷获悉对方动向,竟不顾其他地区正遭遇大旱灾情,拔银扩军、整备军库,誓要与“反军”一战。

她身为前朝最后且唯一的血脉,成了两股势力碰撞的中心,整张猜疑与战火交织的巨网,都系于她一人之身。

宣华不愿见无辜之人冤死狱中,不愿灾民得不到救济、生灵涂炭,更不愿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太平,再度陷入纷飞战火。

那背叛猜忌的君王,在她尚未扬名之前,也是一位仁德的君王。

既然能为百姓带来安宁,那王朝血脉,又有何尊贵?江山易主,又有何妨?

这天下,从来不是一姓之天下,而是万千黎民之天下。

于是,她生出以死破局之念。

若她的存在,已是乱源,若她的性命,可换忠臣清白、灾民得救、兵戈止息。

那么投身于这滔天巨浪之中,以身作烬、扑灭这场迟早焚尽苍生的大火,亦是她身为公主,最后所能选择的道路。

宣华已去信将军府遗军,不必为她身涉险境,她心存殿前自戕的决心。

她静静注视着目光浑浊深远的君王,她也相信,身为“前朝余孽”的她死后,留在那高高在上的君王心中的,一定是名为“宣华”的女儿之身。

他不会再追究将军府之事,这是她与父皇,最后的约定。

宣华深深磕头,声音平淡无澜:“父皇,儿臣请父皇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