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民间故事小集 > 第136章 古祠供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好景不长。数月后的一晚,司农忙碌了一天,刚躺上床榻,便沉沉睡去。恍惚间,他竟置身于那古祠之中,四周阴风阵阵,吹得他衣衫猎猎作响。原本静谧的神像此刻竟活了过来,周身散发着腐臭气息,那气息令人作呕,仿若来自九幽地狱。神像一步步向他逼近,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微微颤抖,它口中喃喃:“你靠吾得利,如今供奉却渐疏,莫不是想过河拆桥……”声音低沉而沙哑,如同夜枭的啼叫,在司农耳边回荡,震得他耳膜生疼。司农惊恐地瞪大双眼,想要转身逃跑,可双腿却像是被钉在了地上,动弹不得。他眼睁睁地看着神像越逼越近,那模糊的面容仿佛在瞬间变得狰狞可怖,深陷的眼眶中似有幽火闪烁。

“啊!”司农从噩梦中惊醒,大汗淋漓,被褥都被汗水浸湿。他只觉一股寒意彻骨,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心脏,喘不过气来。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唯有他剧烈的心跳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司农大口喘着粗气,回想起梦中那惊悚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自那噩梦起,司农厄运接踵而至。先是仓库莫名起火,那一夜,火光冲天,将半边天都映红了。值守的农户们惊慌失措,提着水桶,呼喊着四处奔走,试图扑灭大火。司农听闻消息,衣衫不整地赶来,望着那熊熊大火,心急如焚。虽扑救及时,可火势过猛,粮食仍有不小的损失,原本堆满仓廪的粮食,此刻只剩下焦黑的残骸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焦糊味。

再是辖下农户家中牲畜接连暴毙,疫病横行。猪圈里的猪、羊圈里的羊,一夜之间纷纷倒地不起,口吐白沫,四蹄抽搐。农户们悲痛欲绝,哭声回荡在村落间。司农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心中满是自责与无奈,他四处奔走,寻医问药,试图控制疫病,可却无济于事。

农事安排也屡屡出错,该播种的时候遭遇暴雨,种子被冲走;该灌溉的时候,水源却莫名干涸。农户们怨声载道,往日对司农的敬爱渐渐转为埋怨,甚至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认为是司农得罪了神明,才招致这一系列灾祸。司农慌了神,整日愁眉不展,面容憔悴,往昔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他深知,再这样下去,不仅百姓要受苦,自己的仕途乃至性命都恐将不保。无奈之下,他忙向镇里耆老求助。

镇里耆老们皆是见多识广、德高望重之人,听闻司农的遭遇,他们摇头叹息,脸上满是悲悯之色。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后生啊,你所供奉的那古祠旧像,来历不明,多年前曾有富户不信邪,见那神像在祠中,便也如你这般供奉。起初确实富贵骤至,家中金银满仓,田地不断扩张。可后来,灾祸不断降临,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奇死去,生意也一落千丈,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血的教训在前,这么多年来,众人早已不敢靠近那古祠半步。如今你唯有以最诚挚的歉意、最丰盛的祭品,在月圆之夜入祠,向神像请罪,再将其封存在祠内深处,断了供奉联系,或许还有转机。”

司农听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懊悔自己的莽撞,又对未来充满担忧。但事已至此,他不敢耽搁,依言筹备。等待月圆之夜的日子里,司农每日都过得忐忑不安,他亲自挑选最肥美的猪头、最新鲜的三牲,又让人准备了镇上最好的美酒佳酿,还从自家地窖里拿出珍藏许久的山珍干货,一一精心整理。

终于,月圆高悬,那月亮宛如一个巨大的银盘,洒下惨白的月光,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古祠在这惨白月光下仿若巨兽蛰伏,透着无尽的阴森与威严。司农带着早已备好的丰盛祭品,身后跟着几位同来壮胆的镇民,他们手持火把,脚步沉重地向古祠走去。一路上,火把的光在夜风中摇曳不定,映照着众人惶恐的面容。

踏入古祠,寒意扑面而来,比之往昔更甚。司农强忍着心中的恐惧,指挥众人将祭品一一摆放在神像前。猪头被擦拭得油光发亮,摆放于正中央,周围环绕着各类果蔬、干货,美酒倾入酒碗,香气四溢,却驱散不了这祠内的阴森之气。摆好祭品,司农跪地磕头,额头重重地叩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言辞恳切,眼中含泪:“神明啊,司农自知近日供奉不周,犯下大错,心中懊悔万分。但求您看在往日诚心的份上,饶过这一方百姓,放过我等。我愿倾尽所能,弥补过错……”

就在此时,原本死寂的神像眼中竟淌下血泪,那血泪顺着模糊的脸颊滑落,滴落在地面上,瞬间化作一缕缕青烟。祠内阴风呼啸,火把被吹得几近熄灭,风声在祠内回荡,仿若千万冤魂在哭诉,又似是神像不甘被弃的怒吼。司农硬着头皮起身,与同来壮胆的镇民合力,用镇里寻来的玄铁链将神像层层缠绕。这玄铁链据说曾被高僧开过光,有镇邪之力。众人小心翼翼地将神像移至祠后地窖,地窖中弥漫着腐臭的气息,墙壁上满是青苔。司农等人将神像安置好后,封上厚重石板,又在石板周围贴上镇里道观求来的符咒。

说来神奇,此后司农负责的农事慢慢归于平静,虽再难有往昔那般惊人丰收,却也平稳有序。农户们家中的牲畜渐渐恢复了生机,疫病不再肆虐。百姓们的生活重回正轨,对司农的信任也慢慢恢复。而那座古祠,依旧静静矗立在荒林,只是无人再敢轻易踏足,唯有风声穿过残垣,似在诉说这段惊悚过往,警醒世人:贪求捷径、不明就里的供奉,终会招来难以承受的代价。岁月悠悠,这段故事在青岩镇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告诫,让后人面对未知的神秘,始终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