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起源之书】 > 编号:MYST - 07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引力增幅装置启动运行时,内部复杂的量子过程和能量转换会引发一系列特殊的光学现象。超导线圈中的电流变化产生的磁场波动,与量子芯片中的量子跃迁过程相互作用,导致装置表面的电子云分布发生改变,进而产生光子辐射。这些光子在装置内部的特殊结构中多次反射和干涉,最终形成了肉眼可见的柔和银色光芒,仿佛是科技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奇幻景象。

对于普通操作人员而言,尝试开启引力牵引光束器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行为。引力牵引光束器在启动瞬间,会产生一个强度极高的引力场。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F = G * (m1 * m2) / r2以及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场方程Rμν - 1/2 * gμν * R = 8πG / c? * Tμν,其中F为引力,G为引力常数,m1、m2为两物体质量,r为两物体质心距离,Rμν为里奇张量,gμν为度规张量,R为曲率标量,Tμν为能量 - 动量张量,c为真空中光速。该引力场的等效质量极大,其周围的引力强度远远超出了人体生理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

在这种强大引力场作用下,普通人体内部的分子和原子间的距离会被急剧压缩。人体细胞中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原子间通过电磁力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稳定的距离。然而,当强大的引力场介入时,引力远远超过了原子间的电磁力,导致原子间距离迅速减小,分子结构被破坏。人体组织和器官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会被无情地拉扯和压缩,最终形态被扭曲成薄片,生命体征瞬间消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特殊训练和身体改造的超凡宇航员,却能够熟练驾驭引力牵引光束器,将其强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超凡宇航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极端引力环境,对身体的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进行了适应性强化训练。同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和纳米机器人植入技术,对身体细胞进行了优化改造,使其具备更强的抗辐射、耐高压和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当超凡宇航员操控引力牵引光束器时,能够发射出一种高度聚焦且精确可控的引力牵引光束。从微观层面来看,这种引力牵引光束本质上是一股由大量引力子组成的高能粒子流。根据量子场论中的引力相互作用原理,引力子与目标物体内的原子和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量子效应,类似于“引力黏附”现象。具体而言,引力子与原子中的质子、中子以及电子发生弱相互作用,在微观尺度上改变了原子周围的量子场分布,从而在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形成一种微弱但可调控的引力连接。

在远距离抓取物体的应用场景中,超凡宇航员首先通过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和引力场探测器,锁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然后,利用引力牵引光束器的瞄准系统,精确调整发射方向,使引力牵引光束准确对准目标物体。当光束接触到目标物体时,宇航员通过操控台输入指令,调节引力增幅装置的参数,逐步增强引力子流的强度和相干性。随着引力子与目标物体内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不断增强,引力黏附效果逐渐显着,产生的引力拉力也随之增大。宇航员通过实时监测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引力反馈信号,精确调整引力牵引光束的参数,最终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稳定抓取,并将其牵引至指定位置。

例如,在小行星带的资源采集任务中,这里分布着大量富含稀有金属和水资源的小行星。宇航员驾驶装备有引力牵引光束器的宇宙飞船进入小行星带后,通过扫描系统发现目标小行星。利用引力牵引光束器,将光束对准小行星,逐渐增加引力拉力,克服小行星原本的轨道速度和周围微弱的引力干扰,将小行星牵引到便于开采的轨道位置。这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太空资源采集的效率和可行性,为未来人类在宇宙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引力牵引光束器更为惊人的能力在于,它能够对巨大的天体进行轨道移动操作。从宏观宇宙尺度来看,根据广义相对论,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在其周围产生引力场,天体因其巨大的质量,其引力场范围极为广阔且复杂。引力牵引光束器通过发射高强度的引力牵引光束,巧妙地利用引力场的叠加和干涉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天体周围的引力场分布。

当引力牵引光束作用于天体时,光束携带的引力子与天体自身的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个额外的引力分量。这个额外引力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调整引力牵引光束的参数,如引力子流的强度、频率和相位等进行精确控制。超凡宇航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借助超级计算机和复杂的引力场模拟软件,精确计算天体的质量、轨道参数以及引力牵引光束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微调引力牵引光束的参数,利用这一微小但持续的额外引力分量,逐渐改变天体的运动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