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直击人性 > 第386章 穷人挣得是死钱,富人赚的是活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6章 穷人挣得是死钱,富人赚的是活钱

凌晨五点的菜市场,批发土豆的小贩正蹲在地上数零钱,一毛两毛地凑够今天的摊位费;与此同时,城中CBD的顶层办公室里,有人对着电脑敲下一串代码,几分钟内账户多了六位数的进账。这两种赚钱方式的差异,藏着"死钱"与"活钱"的本质区别,穷人的钱像装在漏水的铁桶里,挣多少漏多少,只能靠重复劳动填补;富人的钱像滚雪球,能借着风力越滚越大,甚至在睡梦中也在生长。

工地上的钢筋工每天绑800根钢筋,每根挣5毛钱,一天下来400块,这是典型的"死钱"。钱的多少完全和时间绑定,少干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一旦生病停工,收入立刻归零。

他们的劳动是线性输出,就像老式挂钟的摆锤,每一次摆动都只能换得固定的齿轮转动,永远跳不出时间换钱的闭环。老板不会因为他绑钢筋的速度快了10%就多给20%的工钱,更不会让他分享楼盘销售后的利润,他的劳动和收益之间,划着一道清清楚楚的等号,没有任何弹性空间。

小区门口开便利店的夫妻,每天从早上七点守到凌晨十二点,全年无休。他们的收入来自每瓶矿泉水赚的3毛、每包烟赚的2块,利润薄得像纸片,却要承担房租上涨、同行竞争、货物过期的风险。他们以为自己当老板是活钱,其实还是在挣"死钱",钱的多少和守店时间成正比,和货架上的商品数量成正比,本质上是把自己的时间拆成了无数个3毛2块,和钢筋工没有本质区别。

有人劝他们雇个店员轮流看店,他们摇头说"雇人就没利润了",结果被困在三尺柜台里,十年下来除了腰椎间盘突出,账户余额的增长始终追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与之相反,房东手里的三套公寓是活钱。他十年前花200万买下,如今每月收租3万,租金还在随房价上涨。这些钱不需要他每天去上班,租客会按时把钱打到卡上,他甚至不知道租客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房子本身在升值,十年间市值翻了三倍,这种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比十年租金总和还要多。他的钱像种在地里的树,当初栽下树苗时花了力气,后来的每一分收获都来自树木的自然生长,不需要再持续投入劳动。

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花三年时间打磨产品,前两年一分钱不赚,第三年用户量突破千万,突然获得上亿融资。这也是活钱的逻辑。前期的劳动是非线性投入,像农民春天播种,看似每天在田里忙碌却看不到收成,一旦秋天到来,收获的粮食会远超播种时的种子数量。他们的收益和杠杆绑定,用户量是杠杆,资本是杠杆,甚至用户的口碑也是杠杆,能把个人劳动放大成百上千倍。就像一个人推不动的巨石,借助滑轮组就能轻松移动,"活钱"的核心,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滑轮组。

穷人挣死钱,往往困在单位时间定价的陷阱里。清洁工的时薪15元,保姆的时薪25元,快递员的时薪30元,社会给每种重复劳动定了价,像给商品贴价签一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更残酷的是,这种定价会随着年龄增长贬值:30岁的搬运工能扛100斤,时薪40元;50岁的搬运工只能扛60斤,时薪降到25元。他们的劳动没有复利效应,不会因为干得久了就变得更值钱,反而像磨损的零件,越用越贬值。

有人说"技多不压身",于是去学开叉车、学电工,以为多一门手艺就能多一份收入,结果不过是从"时薪15元的清洁工"变成"时薪20元的叉车工",依然在死钱的池子里打转。

富人赚活钱,擅长让"钱自己干活"。开工厂的老板不会自己去拧螺丝,而是花100万买机器,机器每天24小时运转,产出的零件能赚回机器成本;做投资的人不会自己去盖楼,而是把钱投给靠谱的开发商,坐享分红和增值。他们的钱像雇来的工人,不需要吃饭睡觉,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繁殖出更多的钱。

更本质的差异在于对风险的态度。挣死钱的人害怕风险,像抱着暖炉过冬的人,宁愿忍受闷热也不敢打开窗户。他们拒绝投资,觉得钱放在银行最安全,却看着存款在通货膨胀中悄悄缩水;他们不敢辞职创业,觉得每月拿固定工资最稳妥,却在行业衰退时最先被裁员。他们的钱像冬眠的蛇,看似安稳,实则失去了活动的活力,只能在原地等待被消耗。

赚活钱的人拥抱风险,像冲浪者等待海浪。他们知道,所有的活钱都诞生于风险与机遇的夹缝中,房价可能下跌,投资可能亏损,创业可能失败,但他们愿意用可控的风险去换"钱生钱"的机会。就像渔民不会因为怕风浪就不出海,他们懂得计算风险概率,比如用不影响生活的"闲钱"投资,分散投入不同领域,这样即使某笔投资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这种对风险的驾驭能力,让他们的钱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能在市场波动中找到增值的缝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