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我的故事会 > 我的故事会之黄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李时珍

1. 李时珍是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他出生在湖北蕲春(属于黄河流域文化的辐射范围)。他耗费毕生精力编写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药学着作。《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药物的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炮制和使用方法等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他的医学成就反映了黄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传承体系。在黄河流域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李时珍不断探索、实践,他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成为黄河文化中积极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林则徐

1. 林则徐是清代着名的民族英雄。他在任钦差大臣期间,到河南、山东等地查禁鸦片,销毁鸦片的过程中他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德为世人所敬仰。林则徐在黄河流域的活动也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林则徐在抵抗英国鸦片侵略的同时,还积极关注黄河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他的思想超越了单纯的爱国军事范畴,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这也反映出黄河文化的多元性和广阔性。

**十、黄河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相互塑造**

(一)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1. 黄河的侵蚀作用对其流域内的地形地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游地区,黄河对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形成了众多独特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纵横的水系格局塑造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表形态,使原本相对平坦的高原变得支离破碎。

2. 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则塑造了华北平原的部分地形。大量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黄河在入海口附近的泥沙堆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并且还在不断地向渤海延伸。

(二)对气候的影响

1. 黄河流域的地形和植被状况对气候有着一定的影响。黄河流域中部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会影响局部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气候要素。例如,森林植被的增加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风沙天气。

2. 黄河的径流和水量变化也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的水汽循环,当黄河水量充沛时,通过水汽蒸发可以为流域内提供更多的水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降水分布。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塑造

1. 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的生物种类。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是许多高山植物的发源地,这里有雪莲、冬虫夏草等珍稀植物。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地形,形成了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为主的植被群落,同时也生活着许多适应这种环境的动物,如野兔、狐狸等。

2. 黄河下游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鸟类、鱼类和水生植物。例如芦苇等湿地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黄河鲤鱼等鱼类则适应了黄河独特的水文环境,在整个黄河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十一、黄河治理的历史进程与现代创新**

(一)古代的黄河治理历程

1. 夏商周时期,黄河就已经开始泛滥,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尝试对黄河进行治理。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治理措施主要是简单的修筑堤坝,效果有限。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沿岸修筑了更多的堤防,试图保护自己的领地免受洪水侵害。例如齐国就有比较完善的堤防体系。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汉武帝时期曾组织人力对黄河进行堵口和疏浚工程。

3.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社会动荡,黄河的水患频繁发生。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如隋朝时期的广通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河流域的水利状况。

(二)近代的黄河治理探索

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黄河治理开始有了新的思路。一些水利专家开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黄河进行研究。在清末民初,李仪祉等水利专家提出了全面的黄河治理方案,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但由于当时国家积贫积弱,这些方案难以大规模实施。

2.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等因素,黄河治理举步维艰。但一些地方势力仍然在小范围内开展黄河治理工作,如河南等地进行了局部的堤防加固,但总体上黄河水患仍然严重。

(三)现代黄河治理的创新举措

1.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有计划、大规模发展阶段。在治理理念上,从单纯的防洪、灌溉、发电向综合治理转变。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堤防加固,还建设了一系列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实现了防洪、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