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240章 锦州之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太极在刺探新式枪炮情报行动失败后,盛怒之下迅速冷静下来,于盛京宫殿内召集一众心腹大臣与将领商议对策。众人到齐后,皇太极面色凝重地说道:“新式枪炮一事暂且受挫,但我大金(清)进取之心不可灭。明朝疆土广袤,财富丰饶,断不能就此放过。经深思熟虑,朕决定先拿锦州开刀,试探一下钱守庸和李明的底线。”

这时,汉人文臣范文程上前一步,躬身进言:“大汗,此前我们以金为国号,汉人常忆往昔宋金纷争,对我大金抵触颇深。如今欲行大业,入主中原,更改国号或能以全新气象示人,减少汉人抵触,彰显我朝顺应天命。‘清’字,水德,明朝乃火德,水可克火,寓意我朝克明。且清有廓清天下、政治清明之意,正合大汗一统天下之宏愿。”

皇太极听后,低头沉思良久,觉得此计甚妙,点头应允,当即宣布将国号由金改为清。改国号之后,皇太极即刻着手部署对锦州的军事行动。

崇祯七年九月初二,皇太极在盛京城外誓师出征。此次共出兵五万,其中一万为满洲八旗兵,这些皆是女真族中的精锐力量,骑射娴熟,作战勇猛,是清军的核心战斗力。另有一万三千多人是三顺王统领的汉八旗兵。三顺王分别为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孔有德原是毛文龙部将,后发动吴桥兵变,渡海降后金;耿仲明曾与孔有德一同叛乱,后随其降清;尚可喜则是在明朝内部矛盾激化下,率部降清。他们带领的汉八旗兵熟悉汉人习性与战法,在战场上同样不容小觑。剩下的约三万人则是由包衣奴才组成,平时跟在大军后面干推车搬运物资,砍伐树木搭建营寨,打柴放马做饭等;战时拿起武器站在大军后面壮声势,必要时也是攻城的炮灰主力。他们虽装备与战斗力不高,但人数众多,在各级汉奸监工的皮鞭下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计。

皇太极大军开拔,目标直指锦州,声势浩大。锦州守将乃是辽东总兵祖大寿,此刻他正坐镇锦州城总兵府内。祖大寿与清军交战多年,还曾被清军俘获过,自然知道清军的厉害。听闻斥候来报清军五万大军来攻时,当机立断,决定分两拨派人出城求援。一波求援使者直接奔赴宁远城,向蓟辽督师钱守庸求救;另一波求援使者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祖大寿也是存着私心,锦州城池虽然坚固,城内也兵力雄厚、粮草充足,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手下哪个将领贪生怕死勾结清兵晚上打开城门,自己和锦州城可就完了。而吴三桂在外,万一锦州陷落自己被俘,没准还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话说前往宁远向蓟辽督师钱守庸求救的使者快马加鞭,一口气赶到宁远城的督师府。钱守庸得知锦州使者前来,脸色瞬间凝重起来,立刻吩咐下人将李明请到督师府一同接见使者。

李明匆匆赶来,二人一同在大厅坐定,听使者详细汇报锦州的危急情况。使者满脸焦虑,言辞急切地说道:“钱督师,李将军,清军攻势实在太猛了!锦州城四面受敌,大帅祖大寿已经带领将士们日夜坚守了好些日子,如今大家都疲惫不堪。城中粮草虽还能支撑一阵,但士气渐低,再不来援,锦州恐怕撑不了多久了啊!”其实这是使者自作聪明,李明和钱守庸怎会不知皇太极大军此刻尚未到达锦州城下?什么攻势猛烈、四面受敌、坚守好些时日,差点没给李明逗乐了。

李明听完,强忍笑意,装作神色平静,他挥了挥手,示意下人将使者带下去休息,说道:“你先下去好生歇息,我与钱督师定会商议出兵对策。”

使者一听,“扑通”一声跪地,继续表演。只见他连连磕头,声泪俱下地哭求道:“两位大人,求求你们即刻发兵啊!锦州城危在旦夕,大帅他每日都在城墙上亲自射箭鼓舞士气,身上被清兵设的跟刺猬一样,可将士们面对如狼似虎的清军还是抵挡不住,伤亡惨重啊。再不来救,锦州可就真的完了!”

李明皱了皱眉,上前扶起使者,安抚道:“你先别急,调兵遣将并非儿戏,需要从长计议。你先去休息,我们商议好便给你答复。”

待使者被带下去后,李明看向钱守庸,缓缓说道:“老钱,你也听到了,锦州的情况听起来很危急,但据斥候回报其实皇太极的五万大军还未到达锦州城下,咱们绝不能贸然行动。锦州城防坚固,祖大寿经营多年,短时间内清军想要攻克并非易事。咱们要是现在就派兵过去,必会与清军正面交锋,那岂不是正中皇太极下怀?”

钱守庸面露忧虑,点头说道:“将军所言极是,只是锦州若真有失,咱们也不好向朝廷交代啊。”

李明微微一笑,说道:“所以咱们先等一等,看看朝廷那边是什么态度。朝廷那边能人辈出,肯定也会权衡利弊,做出更周全的决策。在此期间,咱们正好可以观察一下清军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祖大寿派往京城向崇祯皇帝求援的外甥吴三桂也一路快马加鞭,心急如焚地赶往京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