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我家床底通大明 > 第639章 人才最重要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大部分读书人的骄傲是没有丢的。

如果哪天大明开科举了,他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跑去参加科举。

除非能得到一份既受人尊重,又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而朱吾适目前要给他们提供的工作,恰好满足这个要求。

职业技术学院和地质学院那也算是大明的大学了。

在大学里当个老师,这个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在工资待遇方面,朱吾适也肯定不会吝啬。

而且来当老师不仅不耽误他们以后科举,甚至工作如果干得好的话,还可以在朱吾适面前露个脸。

好处还不仅是这些呢。

朱吾适可是王爷,亲的那种。

大明因为科举一直没开,现阶段想要当官,还是以举荐制度为主的。

什么是举荐制度呢,就是说你在朝中当官,干得还挺不错的。

你认识一个人,觉得他有能力。

你就可以把他推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去考察一下,如果觉得这个人确实不错,就可以特许他当官了。

举荐制度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

大明建国初期,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填补官僚体系的空缺。

毕竟之前几十年一直在打仗,有经验的都是前朝的官员,朱元璋用着也不放心。

又因为一直打仗,很多读书人没有机会出头。

甚至一些本来有条件读书的人,因为战乱,导致没书可读了。

本来封建社会读书人就少,这一打仗,能用的人才就更少了。

所以朱元璋在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好,就下令手下广泛举荐人才入京,授以守令职位。

等到洪武三年的时候,大明开始实行科举。

还是那个问题,之前几十年一直打仗,人才断层严重。

科举选出来的人不堪大用。

朱元璋没办法,决定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

举荐制度也不是没有弊端的。

不仅有,弊端还挺大的。

举荐制度是一种主观估量人才的方式,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

导致被举荐的人才质量不断下降。

这也是必然的。

首先,民间的人才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刚开始举荐的肯定都是真的有才的。

等到有才的举荐完了,朱元璋这边还需要人才,那怎么办呢,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在一个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亲疏远近。

有些人为了利益,举荐不符合标准的人才,哪怕朱元璋再嗜杀,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

毕竟人才这种东西又没有标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举荐制度不是某个部门负责的,权利归属就很不固定。

可能今天是这个部门举荐,明天就换成另一个部门了。

这样搞来搞去,滥竽充数的就很多。

然而朱元璋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科举没有人才,举荐也搞不到人才了。

可他又很需要人才。

这才是朱吾适敢于对科举进行改革的原因。

朱元璋已经被逼得没办法了,眼下有机会打破僵局,他愿意赌一把。

确实是赌一把,毕竟朱吾适提出的很多建议,对当前的文人集团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不管是科举不再只考四书五经,还是允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和商人甚至工匠的后代参加科举,包括取消有功名之人的各种福利待遇。

哪一项都不是文人集团能够接受的。

有些东西,只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人才能持续获利。

野猪辫子夺了大明江山之后,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防的是谁,根本不是外地,而是汉人。

后来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华夏。

甚至有西方人在华夏当官,官职还不低。

舶来品这个词就是开始广泛应用,可就是在野猪辫子时期。

这说明什么,说明野猪辫子时期,就算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野猪辫子跟外面的联系并没有断绝。

野猪辫子最有名的两个皇帝,康乾盛世。

康熙咱就不说了,死的早。

可是西方开始工业大革命的时候,乾隆正春秋鼎盛呢。

那时候宫里用的很多东西都是西方过来的。

就来西方最先进的枪支,宫里也有。

既然乾隆那么牛逼,他看不出西方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了华夏很多了吗?

乾隆统治时期,华夏经济文化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朱吾适看来,这都是他爹和他爷爷基础打得好。

要知道,康熙本身就很牛逼。

雍正更是经历了九龙夺嫡,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要不是这两个人基础打得好,乾隆盛世还不一定有呢。

当然了,乾隆本身的能力也不差。

有的人做了一些事儿后,其他人经常会这么评价。

“这个人不是蠢就坏。”

乾隆虽然经济文化发展了。

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等等。

乾隆对西方的科技成果和工业革命一直都持轻视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