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跳出楼阁,转眼间,阁天楼便火光冲天。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开来,浓烟滚滚,整座楼阁瞬间被大火吞噬。有诗为证:“凡引星星之火,勾出离部无情,随风逐浪显威能,烈焰腾空势猛。只听忽忽声响,冲霄密布烟生,满天遍地赤通红,画阁雕梁无影。”
赵斌和尹士雄翻墙出了相府,施展轻功来到李宅,在房顶上喊道:“吾神来了!”济公出来接过天师符,又拿出一个小黄布口袋,里面装着五百文钱、一香炉米和五碗点心,说:“老韦,这是主人家的谢礼,拿去吧!”赵斌接过东西,大声喊道:“吾神去也!”便和尹士雄一起回家去了。
济公把天师符拿进书房,李国元仔细一看,确实是自家丢失的那幅。他赶紧派可靠的家人,把符给好友李春山送回去。众人喝酒聊天,一直热闹到天亮。济公准备告辞,李国元要送金银表示感谢,济公附在他耳边小声叮嘱了几句,说:“你要是真想谢我,就按我说的做,好好照顾徐志平读书。”李国元连连点头。
济公刚走没多远,一个家丁模样的人拦住他:“济公师父,您这是要去哪儿?”济公问:“你是谁?”家丁说:“我家店东挨了四十大棍,伤得很重,听说您有仙丹妙药,求您救救他吧!”济公又问:“你家店东是谁?”家丁回答:“是三顺店的韩殿元,他也是秦相府花园的总管。昨晚相府花园的阁天楼失火,秦相大发雷霆,说他看管不力,打了他四十大棍,现在疼得受不了。”
济公跟着家丁来到三顺店,走进柜房,只见韩殿元躺在床上,不停地呻吟。几个伙计在一旁着急地劝说。众人见济公来了,赶忙说:“大师父,您有仙丹妙药,救救他吧!”济公看着韩殿元,哈哈一笑,伸出手指点道:“妙药难治冤孽病,上天速报狠心人。”
韩殿元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他暗想:“这和尚不简单,看来是知道内情。昨晚我派尹士雄去杀徐志平主仆,到现在也没消息。他们主仆不见了,阁天楼又莫名其妙失火……”想到这儿,他急忙说:“圣僧,我错了!求您救救我!”济公问:“我把你治好了,你肯把女儿嫁给徐志平吗?”韩殿元连忙说:“我答应!等我好了,就把徐志平接回来,把女儿许配给他,绝不再反悔!秦相已经把我赶出来了,我哪还敢有别的心思?要是食言,就让我天诛地灭!”
济公掏出一块药给韩殿元服下,他的棒伤立马就不疼了。济公让他去李国元家接徐志平,韩殿元连连点头。
济公离开三顺店继续往前走,远远看见前方围了一大群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怨气。济公掐指一算,脸色一变:“阿弥陀佛!看来又有事情发生了,我怎能不管?”他赶紧分开人群挤进去。这一次,又会遇到什么惊人的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
济公全传第十二回
济公好不容易分开人群挤进去,只见里面站着一位穷书生。他头戴一顶破旧的文生巾,上面还烧了个窟窿;身上穿着一件旧文生氅,前前后后打着七块补丁;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小孩。这位书生三十多岁的模样,脸色枯黄憔悴,站在那儿向周围的人说道:“各位乡亲,我怀里这个孩子才一岁零两个月大。他娘已经去世三天了,我实在没钱雇奶娘,再这样下去孩子非得饿死不可。要是有哪位好心人愿意收养,就把他抱走吧。”
原来,这位书生名叫马沛然,老家在常州府常熟县。他从小在家读书,娶了妻子周氏。可他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经营生计,渐渐地,家里的一点家业全被坐吃山空。到后来,他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身边仅有这么一个年幼的孩子。无奈之下,他带着妻儿外出逃难,一路来到临安,暂住在钱塘关外吴伯舟家里。
吴伯舟在西湖靠出租船只营生,西湖游人多的时候,大家都爱雇他的船,他手下有一百多条船。吴伯舟和马沛然原本就是旧相识,知道马沛然是个读书人,就留他在船上帮忙管账。马沛然每天能挣个二三百钱,勉强够一家三口糊口。可谁能想到,时运不济,西湖边上出了四个恶霸,他们经常在湖边强抢民女,闹得人心惶惶,再也没人敢来游湖,吴伯舟的船自然也租不出去了,马沛然也就没了这份差事。
马沛然的妻子周氏是个贤良淑德的人,见家里没了收入,就劝他说:“咱们总不能在这儿干等着挨饿吧?你在家照看孩子,我出去给人做点针线活,多少能挣点钱维持生计。”说了好几遍,马沛然却一声不吭。周氏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出门找活干。
马沛然一个人坐在屋里,越想越觉得窝囊:“我堂堂男子汉,连老婆孩子都养活不起,还要靠媳妇出去做工挣钱,这算什么事!”他越想越绝望,实在走投无路,就抱起孩子打算投西湖自尽。可转念一想:“这孩子才来到世上一年多,就这么死了太可惜了。不如先把他送给别人,我再寻死。”于是,他抱着孩子来到十字街头,大声吆喝着要把孩子送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