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由天定,不必苦苦强求,何必费尽心机算计?能吃饱三餐就该知足,人生如行船,顺风时就该懂得收手。生事只会不断滋生事端,害人终将害己,何时才是尽头?冤家之间的仇怨最好化解,每个人都应回头看看,给自己留条后路。”
话说明朝自洪武皇帝开创基业,传到万历皇帝时,已是第十三代天子。这位皇帝英明神武、仁爱孝顺,朝堂之上没有尸位素餐之人,民间的贤才也都得到任用。单说江西南昌府进贤县,有个人叫张权,他家祖上本是富裕人家,曾被指定担任粮长。谁能想到,就因为这个粮长的差事,好好的家业逐渐败落,到了张权父亲这一代,已经家徒四壁,可这个役务却还摆脱不掉。
张权家隔壁是一家徽州人开的小木匠店。他小时候整天在店门口闲逛,拿着匠人的斧头、凿子学着摆弄,起初只是玩耍。没想到父母见家境贫寒,儿子又没有其他营生,就送他去学做木匠。后来父母离世,那位徽州木匠也年老还乡,张权便接手了这家店。他为人老实,生意主顾不少,辛苦打拼几年后,娶了妻子陈氏,夫妻俩勉强维持生活。只是里役的事务时不时来纠缠,让他们不得安宁。
张权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离开家乡,搬到苏州阊门外皇华亭旁边开了家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在白粉墙上用大字写道:“江西张仰亭精造坚固小木家火,不误主顾。”
到了苏州后,张权的生意还算顺利,日子过得下去。不久后,妻子接连生下两个儿子。俗话说:“只愁不养,不愁不长。”转眼两个孩子就七八岁了,张权把他们送到邻家的义学读书。大儿子取名廷秀,小儿子叫文秀。义学里十几个孩子中,只有他们俩一教就会。没几年,兄弟俩就把经书读得滚瓜烂熟。
等廷秀长到十三岁,文秀十二岁时,都生得眉清目秀,气质不凡。这时先生开始教他们写文章,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文章布局、修辞技巧。张权虽然是手艺人,但看到两个儿子勤奋读书,心中也有了让他们向上发展的念头。
谁料这一年秋天大旱,寸草不生,闹起了饥荒。大户人家屯着米,却关起粮仓不卖。受苦的只有小百姓,老老少少饿死无数。官府看不下去,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可真正能领到救济粮的人十之三四都不到,大部分粮食都进了官吏的口袋。官府又在各处寺院煮粥救济,结果有人把米克扣下来,一碗粥里没几颗米,甚至还掺上糠秕、木屑。百姓吃了呕吐不止,很多人反而因此加速死亡。上头以为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其中有这么多弊端,真是有名无实。正所谓:“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因为闹饥荒,张权只好让儿子们停学,跟着学做木匠。两个孩子天资聪颖,没几天就学会了,而且做工精细,比那些干了多年的老木匠还要出色,这让张权喜出望外。可惜木匠活是学会了,做出来的家具摆在门口,却根本没人买。没过多久,家里原本攒下的一点本钱就快花光了,连衣服都拿去典当换粮食吃。
张权心里着急,和妻子陈氏商量,想找个地方打工,熬过荒年再做打算。他在外奔波几天,都没找到安身之处,只能回到家继续在门口做木工活,眼巴巴盼着有主顾上门。
一天午后,一位五十多岁、穿着细绢衣服的人,后面跟着小厮,从街上路过。那人抬头看见张权门口摆放的家具做工精致,就停下脚步观看。张权见状,放下手里的活计,上前招呼:“员外想要什么家具?里面请。”那人走上台阶问道:“这些家具都是你自己做的?”张权回答:“都是小人亲手制作。木料又干又厚,做工精细,和别家不一样。要是您照顾生意,我情愿给您便宜一成。”那人说:“买我倒不买,我问你,愿不愿意到我家做些家具?”张权一听,忙问:“这当然可以。不知您府上在哪里?要做些什么家具?”那人说:“我家住在专诸巷内天库前,就是有名开玉器铺的王家。我要做一副嫁妆,木料有的是,只要做得坚固、精巧。嫁妆做完,还要做些桌椅、书橱之类的。你要是肯做,再找两个得力的帮手一起来。”
张权正愁没活干,这简直是天赐良机,赶忙答道:“多谢员外照顾,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那人说:“你要是有空,明天就可以开工。”张权说:“既然这样,明天一早我就到府上等候。”说完,那人告辞离开。
这位究竟是什么人呢?原来他姓王名宪,祖辈就十分富有,家里有几十万的家产。到他这一代,又开了一家玉器铺,越发富裕,人们都叫他王员外。王员外虽然是有钱人,但为人谦逊忠厚,喜欢帮助别人。只是有一件憾事,他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子。妻子徐氏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瑞姐,两年前招了女婿赵昂进门;小女儿玉姐,十四岁了,还没许配人家,她聪明伶俐,容貌端庄,王员外夫妇对她比大女儿还要疼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